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戲文里的包青天
“黑面”包公,華人世界家喻戶曉。宋元明清以來,“黑臉包公”,是包公題材文藝作品的“人設”,卻也逐漸成為一個海內外共同認可的文化符號。
9月6日,由安徽省紀委監委宣傳部、安徽省紀委監委駐省文化和旅游廳紀檢監察組指導,省文化和旅游廳直屬機關黨委和省圖書館共同主辦的“清心守廉潔,直道為奉公”廉潔文化包公主題館藏古籍文獻展,在省圖書館開幕。數量眾多的珍貴文獻實物首次走出庫房與觀眾見面。
“包青天”的故事,自北宋時即開始在民間流傳,現存的元雜劇中,包公戲就有十一種,既有元雜劇大家關漢卿創作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也有很多不知作者卻依然流傳千古的杰出作品。明清以來,相關文學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包公成為書判體小說、文言筆記體小說、長篇俠義公案小說和雜劇的戲劇化人物,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影視劇。這些文藝作品賦予他鐵面無私的清官形象,深入人心。
清咸豐年間,說書藝人石玉昆說唱的《龍圖公案》廣受歡迎。后人將石玉昆的表演記錄下來,題為《龍圖耳錄》,即是后來刊行的《三俠五義》。至清光緒年間,《三俠五義》修訂改名為《七俠五義》,這是“包公文學”的著名文本。作為包拯家鄉合肥的地方戲,廬劇200年來也綿延不斷地上演包公戲, 有《干旱記》《賣花記》《烏金記》《探陰山》《貍貓換太子》《秦香蓮》《包公審驢》《包公勸嫂》等近十種之多。
古籍中的真性情
認真瀏覽廉潔文化包公主題館藏古籍文獻展,觀眾們發現,包公故事并非只落筆于戲文資料;而包青天,也并非“黑臉”。
在清同治二年(1862)李瀚章省心閣刻本包孝肅公奏議內頁的畫像中,我們看到了包公——一位白面長須、清雋古雅的書生。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石梅說,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雖然與歷史上的包拯形象相去甚遠,但其不畏權勢和清廉自守的精神內核卻是相通的。
此次展覽,省圖書館整理了館藏中與包公廉潔文化相關的70余部古籍文獻,分為5大板塊18個單元,展示了包公生平原貌、在合肥讀書成長的經歷、清廉為官的實錄、合肥包氏家族的風訓、身后千年旌表的稱頌、民間廣為流傳的戲曲圖影等方面。
仁宗朝“百度或闕,生民未泰,契丹夏賊,交臂伺邊”,眾多有識之士紛紛進言獻策要求改革,包拯便是其中的一位。包拯著作中,奏議多達185篇。此次展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不用華麗辭藻、篇幅短小精悍,這些奏議貫穿于他仕宦生涯的各個時期,全面體現了他“民為邦本”“視貪如賊”“秉公執法”“選賢任能”的廉潔思想。
奏議百余篇,家訓雖僅有一則,亦廣為傳頌:“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nbsp;剛直不阿,嚴于律己,包拯所樹立的優良品質作為家風流傳于包氏子孫后代。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薄稌酥菘S壁》是文獻記載包拯留下的詩作。他在詩中抒發自己為政清正的志向,可視為包拯立身處事的宣言書。
這一系列珍貴的文獻實物,還原了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不是“黑臉”,真乃“鐵面”。
跨越時空的憶念
“鐵面包公”寄托著人們對于政治社會清朗的樸素理想與愿望,“包公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備受世人的認可與推崇。展覽中的文獻,有相當一部分是他人對于包拯評價的文本。在宋代“尚清”風氣的推動下,包拯成為“清官廉吏”的代表人物。后世也往往以包拯為楷模,贊揚其清風峻節。
民國五年《香花墩志》,是一部關于合肥城南香花墩的名勝志,對香花墩及包公祠等來龍去脈進行了考證。其中手繪的《香花墩圖》,仿佛帶人穿越時空。圖中可以看到,香花墩位于合肥城南,四面環水,有橋相通,墩上有書院、井亭等建筑,垂柳掩映,城環水繞。今天,當我們站在包公園外,遙望孝肅祠、回瀾軒、流芳亭,古籍文獻中繪就的故事何嘗不是就在眼前?
省圖書館紀委書記、副館長高全紅提到,這是包公文化典籍第一次走出庫房,也是省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第一次對外展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地方典籍文獻通過多樣的形式走出“深閨”,在大眾的面前立體鮮活起來……(晉文婧)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