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安徽省紀檢監察機關強化政治監督,分級分類對相關紀檢監察機關(機構)干部履職盡責情況開展監督調研,精準進行政治畫像。圖為7月22日,馬鞍山市紀委監委干部結合日常監督情況,到縣區紀檢監察派駐機構進行實地調研。劉曉偉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紀檢監察隊伍必須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紀律要求自己,錘煉過硬的思想作風、能力素質,以黨性立身做事,剛正不阿、秉公執紀、謹慎用權,不斷提高自身免疫力,主動接受黨內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始終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紀檢監察機關是黨進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機構作為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監督專職部門,必須堅持以更高標準、更嚴紀律、更實舉措強化干部隊伍嚴管嚴治,不斷提升干部監督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更好服務保障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將嚴管嚴治要求貫穿監督工作始終
安徽省紀委監委堅持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強化自我監督約束,加強嚴管嚴治,刀刃向內防治“燈下黑”。
持續強化政治監督,堅定不移踐行“兩個維護”。聚焦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依規依紀依法履職用權等方面重點,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督促各級紀檢監察干部忠實履職盡責。十屆省委在對16個省轄市、104個縣(市、區)部署開展黨委巡視的同時,深入推進市縣紀委監委巡視全覆蓋。省紀委監委跟進監督,加強對巡視反饋意見整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下發督辦函14期,通報典型問題6次,督促解決問題、舉一反三、建章立制、完善治理,反饋的2890個問題目前整改完成率為99.7%,有效發揮了巡視的政治保障作用。省紀委監委先后對省轄市紀委監委開展兩輪監督調研,多渠道多方面多方式了解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政治建設情況,并探索在六安市及所轄金安區紀委監委、宿州市及所轄靈璧縣紀委監委開展內部督察,精準進行政治畫像。
做實做細日常監督,提高發現處置問題能力。聚焦“關鍵少數”,注重抓長抓常,多措并舉打好干部監督“組合拳”。出臺紀檢監察干部問題線索下管一級規定,將省轄市紀委監委班子成員問題線索納入省紀委監委辦理范圍,通過月督促指導、季梳理排查、半年分析報告、重要問題線索及時督辦等方式持續傳導壓力,增強自我監督的自覺性、有效性。探索完善干部監督工作協作管理制度,上下聯動破解基層紀檢監察機構監督難題。十屆省委以來,全省運用“四種形態”處置紀檢監察干部問題線索4738件。其中,運用第一種形態批評教育幫助3678人次,占比77.6%。全省建立健全紀檢監察干部廉政檔案、單位廉情檔案,撰寫省轄市紀委監委領導班子分析研判情況報告,開展問題線索處置情況統計分析,推動形成常態化、近距離、可視化的干部監督網絡。
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發揮懲治震懾感召作用。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敢于揭短亮丑、刀刃向內,永遠吹沖鋒號,堅決清除以權謀私、以權搞特殊、蛻化變質的害群之馬。十屆省委以來,全省立案查處紀檢監察干部違紀違法案件433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61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19人、涉及省管干部8人。省紀委監委有針對性地篩選紀檢監察干部嚴重違紀違法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案件成因、發案特點,編寫警示錄,制作專題警示教育教材,引導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和干部受警醒明紀法、嚴對照深檢視、強整改促提升,釋放出強大震懾效應。
建立健全內控機制,防范化解權力運行風險。緊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要崗位,完善內控機制,織密制度籠子,加強監督約束,著力防范化解濫用亂用或不用棄用紀檢監察權力的風險。出臺監督執紀執法操作規程及配套制度,制定紀檢監察干部“五嚴守十不準”行為規范,嚴格執行打聽案情過問案件說情干預備案登記規定,強化剛性約束。探索對審查調查工作全方位介入、全過程監督,建立事前告知機制,對涉案人談話前,告知權利義務、紀律要求、紀檢委員聯系方式,主動接受監督;強化事中監督,制定對審查調查組開展“介入式”監督的實施方案,通過日常觀察了解、回看監控視頻、個別談心談話、參加黨內組織生活等方式,守住審查調查權力運行邊界;制定重要涉案人回訪工作操作辦法,通過事后回訪,及時發現審查調查人員違規違紀違法行為。
深化干部監督工作規律性認識
紀檢監察機關是黨進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紀檢監察隊伍建設直接關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成效,關系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大局。紀檢監察機關在帶頭進行自我革命、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并解決好“燈下黑”問題。
必須加強思想引領、堅守職責定位、增強政治自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戰略思想,深刻領悟紀檢監察工作的本質是黨的自我革命工作的重要論斷精神,自覺把加強紀檢監察隊伍監督放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大局中思考謀劃,自覺養成從黨的創新理論中尋找答案的思維方法。深刻把握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堅持從政治上看隊伍、建隊伍、管隊伍,堅持審查調查從政治紀律查起,對執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偏向、變通、走樣等問題堅決予以查處,對政治上蛻化變質的“兩面人”果斷清理門戶。
必須準確把握干部監督工作規律特點。紀檢監察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與其他領域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要堅持以問題、目標、結果為導向,深刻把握紀檢監察隊伍建設和權力運行的規律特征,嚴格按照紀法、制度、權限履職盡責,科學精準、穩慎有效執紀執法。要保持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清醒認識反腐敗斗爭呈現“四個任重道遠”新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明確干部監督工作政治站位、歷史方位和工作定位,找準履職盡責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切實增強正視問題的勇氣和刀刃向內的自覺。
必須將一體推進“三不腐”理念貫穿隊伍建設始終。準確把握一體推進“三不腐”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結合干部監督工作職責定位,深化“四種形態”運用機制,從嚴約束紀檢監察權力,努力將監督、辦案、警示、懲戒、整改、治理一體貫穿于干部監督工作。要將嚴懲腐敗與嚴密制度、嚴格要求、嚴肅教育相結合,堅持懲治震懾、制度約束和提升覺悟一體發力,推動以案示警、以案為戒、以案促改取得更好成效。要堅持系統思維、突出系統施治,圍繞紀檢監察權力運行,聚焦紀檢監察干部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以及以案謀私、串通包庇、跑風漏氣等突出問題,強化工作指導,注重統籌好多方面工作力量,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使嚴的主基調有力有效傳遞到基層。
提升干部監督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
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精神,紀檢監察機關必須主動應對反腐敗斗爭新形勢新挑戰,深化對管黨治黨規律、反腐敗斗爭規律的認識,主動接受黨內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以自我革命精神堅決防止“燈下黑”。
帶頭進行自我革命,做深做實政治監督。始終把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政治監督的根本定位,緊緊圍繞對黨忠誠、人民至上根本要求,做深做實政治監督。緊盯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加強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圍繞“國之大者”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的監督檢查,對履行監督責任不力的紀檢監察機關及相關責任人,加大追責問責力度。緊盯紀檢監察隊伍政治生態,充分運用監督調研、線索處置、查辦案件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堅決防范“七個有之”問題,及時辨別和清除不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原則立場上存在偏差的紀檢監察干部,切實解決權力內控機制不健全、嚴管嚴治不到位等問題。
嚴格監督檢查,擰緊干部監督“責任鏈”。突出干部監督工作重點,聚焦依規依紀依法履職盡責,緊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要崗位,緊盯“關鍵少數”,突出分層治理、分級管理,加強對監督執紀執法權力運行的監督檢查,確保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壓實領導班子主體責任,加強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情況的監督檢查,注重通過向一把手委托了解相關事項、委托批評教育幫助、反饋單位政治生態及其領導班子黨風廉政建設情況等方式,督促其領好班子、帶好隊伍、壓緊責任。對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監管不嚴的,及時進行約談提醒、批評教育;對存在失職瀆職、隱瞞不報、縱容包庇的,嚴肅追責問責。
強化剛性約束,扎緊制度籠子。要健全內控機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全面排查、系統梳理權力運行的管理漏洞、制度縫隙,及時補缺補差,提高精細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細化完善符合地區或單位工作特點的問題線索處置、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工作制度規定,建立健全崗位風險預警防控制度,探索制定權力運行負面清單和責任追究清單,真正用制度管住人、事、權;分層分類優化整合現行制度文件,提高制度的系統性、協同性,努力實現“夠用、管用、好用”的制度效果。要維護制度權威。明確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工作“事前”具體責任,確保到人到事;強化主體部門、職能部門、監督部門協同聯動,加強“事中”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規范用權和監督用權貫通銜接;開展“事后”倒查和責任追究,對存在打聽案情、過問案件、說情干預、違反制度規定的堅決予以查處。
堅持刀刃向內,始終保持“后墻”不松。要加強嚴管嚴治。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對跑風漏氣、瞞案抹案、以案謀私等違紀違法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持續清除“害群之馬”;依法加大行賄問題查處力度,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對涉及違紀違法案件的行賄人在一定范圍內通報曝光,對拉攏、腐蝕、抹黑黨員干部的該立案的堅決予以立案,該查處的堅決作出處理。要深化標本兼治,加強一體推進“三不腐”方針方略的貫通運用、統籌聯動,做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深入剖析紀檢監察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件,采取系統通報、案例教學、剖析點評等方式分級分類開展警示教育,認真查擺問題,督促整改提升,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安徽省紀委監委課題組)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