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不受曰廉,不污曰潔”,語出東漢學者王逸所著《楚辭章句》。“不受”“不污”,意即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格受到玷污,直觀明白地闡釋了什么是廉潔、如何守廉潔。
“不受”須有拒絕誘惑的智慧和定力。戰國時,魯國宰相公儀休愛吃魚,但當別人給他獻魚時,他卻能做到堅辭不受。他認為:“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總的意思就是靠人不如靠己,不能“因小失大”貪圖眼前之利。其中道理簡單而深刻,只有把經濟賬、名譽賬、人生賬都理清楚、算明白,才能時刻自律、自重、自省、自警,做到廉潔、安全從政。
清朝名臣張伯行歷官二十余載,官至禮部尚書,也是“不受”的典范,被康熙皇帝稱贊為“天下清官第一”。他寫過著名的《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面對接踵而至的送禮者,始終能夠保持拒腐定力,認識到“拿了別人一文錢,自己就會一文不值”“所謂交際之常,不過是借交際之名,行賄賂之實”。寥寥數語,表明其廉潔奉公的原則與操守。
“不受”是表象,“不污”是根本。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克制貪欲、抵住誘惑,必須從思想上保持純潔、不被污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代賢臣于謙廉潔剛直,以《石灰吟》表明心志,展現了自己清白高潔的志向情趣。于謙還寫過一首《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 字里行間,飽含一層不染、一心為民的覺悟,充滿清風兩袖、淡泊名利的情懷。詠之思之,可以提升思想境界、涵養道德情操。
“不受”“不污”,方能正道直行、干凈擔當。孔子在《論語·子路》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領導干部,一旦受人錢財,就會有損人格、喪失尊嚴,更有甚者,則會授人以柄、受制于人,最終墜入“萬丈深淵”。一個國家,如果上行下效、貪賄成風,也難逃敗亡命運。《后漢書·靈帝紀》記載:“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東漢末年,上演了一幕把國家公器明碼標價的丑劇,國家分崩離析與公開賣官鬻爵不無關系。
清正廉潔歷來被視為從政之要、為官之本。以史鑒今,今天的黨員領導干部務必要反求諸己、常修己身,始終做到“不受”“不污”,“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只有如此,面對金錢與美色的“圍獵”,才能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廉潔正直以自清”,在思想上一塵不染、行動上一身正氣。(天長市紀委監委 張澤民)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