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10期《求是》雜志發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重要文章中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讓紅色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紅色資源是不可復制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寶貴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僅蘊含豐富的革命斗爭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一本本承載著優良傳統的現實教科書。保護與開發這些資源,既是尊重歷史、呼喚和平、面向未來的客觀需要,也是繼承和弘揚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培育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遵循,更是建設和鞏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的必然要求。如井岡山、延安、遵義等一大批紅色資源,不僅承載著黨和軍隊的革命歷史,也是一個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只有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才能不忘初心,確保紅色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紅色,是黨旗、國旗、軍旗的顏色,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染紅和鑄就的,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本色、人生底色。沒有革命先烈們的浴血奮戰,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紅色資源年久失修、不成體系的有之,遭自然及人為的“原貌破壞”“改作他用”的有之,紅色資源沒有被有效地利用起來,讓紅色財富成為擺設的也有之……究其原因,管理機制不暢,保護意識不濃,經費投入較少,內涵挖掘不深,資源開發失真,整合統籌不夠等等。
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記憶。要抓住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時期,全面系統地開展紅色革命遺址的普查調研,摸清現狀,造冊歸檔,統一掛牌保護,堅持“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分批分步進行修繕和開發利用,最大限度維護舊址、遺址、紀念設施特有的歷史環境風貌,給人以“身臨其境”、莊嚴肅穆的感受,切忌“修舊如新”、富麗堂皇。把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和使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讓紅色資源真正地變成黨員干部前行的力量。
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對影響較大、基礎條件較好的紅色資源,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設施建設,打造一批既有深刻思想內涵和豐富文化底蘊,又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紅色教育陣地。大膽探索并嘗試運用歷史、人文、文藝等不同視角,對紅色軍事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提煉升華,把參觀者帶到歷史情境、歷史結構、歷史敘事中去認知和感受,引發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在加大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力度的同時,也要讓更多深藏在老一輩革命者心中的紅色記憶變成一段文字,一個故事,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紅色江山永不變,愛國信仰永不熄。要健全完善紅色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對紅色資源進行保護。任何單位或個人都有依法保護紅色資源的義務,不得破壞、損毀、侵占或者歪曲、丑化、褻瀆、否定紅色資源。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愛國信仰永不熄滅,真正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紅色資源煥發出時代光芒。(阜陽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