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連日來,含山縣受強降雨影響,防汛形勢十分嚴峻。哪里有汛情,哪里就有紀檢監察干部的身影,全縣紀檢監察干部沖鋒在前,積極投身防汛搶險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下了紀檢人的迎風戰雨之歌。
“前方和后方,一個都耽誤不得!”
7月20日上午,銅閘鎮紀委書記田慶豐正在大馬(寶英)小學安置點忙碌。
安置點是防汛工作的重要后方,作為安置點的“大管家”,不斷有新住進來的群眾向田慶豐尋求幫助。“田書記,快來看看,這里的自來水怎么這么小啊?”田慶豐現場查看自來水后,立馬撥通鎮自來水廠電話,協調解決用水問題。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發生很多次。
“群眾剛到安置點不久,肯定會不適應、不習慣,更需要我們的耐心照顧。”田慶豐說道。
圖為田慶豐(中)正在為安置點群眾發放盒飯及水果
“想找田書記不難,他要是不在安置點,一準就在圩埂上。”這句話是對田慶豐防汛工作軌跡的最好概括。圩口是防汛工作的大前方,汛情發生以來,田慶豐一直堅守在永安河烏山咀至裕溪河后河新灘圩埂段,帶領黨員群眾一起巡堤查險、挖導滲溝、加固堤埂。截至目前,該埂段共排查出隱患120多處,處理險情161次,組織群眾挖導滲溝93條。
安置點與圩口兩點一線是田慶豐汛期工作的常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心掛兩頭,前腳剛在圩埂上處理好險情,后腳就要去安置點幫群眾解決問題。“防汛工作就是這樣,奔波一點、辛苦一點也值得,前方和后方,一個都耽誤不得。”田慶豐說道。
“你的家,我們來幫你守護!”
7月16日,連續的大雨導致塔崗村南部的秦灘圩水位迅速上漲、汛情告急!“安全起見,附近的韋咀、王前、代埂村民必須馬上撤離!”在與鎮防汛指揮部商議后,塔崗村黨總支副書記、村紀檢委員盛榮華和鎮村干部開始挨家挨戶通知群眾撤離。
今年70多歲的王宏甫是塔崗村王前自然村的貧困戶,房屋地勢很低,且老人獨自一人生活,汛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但是面對鎮村干部的勸說,王宏甫始終存在抵觸心理,不愿撤離。
“貧困戶的撤離工作必須高度重視!”盛榮華與兩名村干部一道,主動上門勸說王宏甫,“我都這么大年紀了,大風大浪見過太多,這兒就是我家,我哪兒也不去。”王宏甫眉頭緊鎖,始終不愿意松口。
了解到老人主要是放心不下自己的房子,盛榮華寬慰道:“老人家您放心,讓你們撤離,并不是丟下房子不管,而是為了確保大家的安全,你盡管放心,你的家,我們來幫你守護!”經過盛榮華先后四次上門耐心勸說,王宏甫終于同意配合撤離。
截至目前,塔崗村72戶村民已全部安全撤離,并妥善安置。
圖為盛榮華(中)正在指導挖掘機加高泥埂
小鄭的30歲生日感想
7月16日是小鄭的30歲生日。這一天,白天他冒著大雨和黨員群眾一道加固新灘圩子埂,光是防浪布就鋪了2000多米,晚上又忙著巡堤查險,一刻也不得歇。小鄭說,這個生日有點特別。
小鄭名叫鄭基民,90年出生的他年紀雖不大,經歷卻很豐富,當過5年兵,退伍后還干過6年輔警。去年經過縣里的招聘考試,小鄭成為銅閘鎮塔崗村后備干部。今年4月份,他又多了個新身份——村級監察聯絡員。
汛情發生以來,鄭基民就一直堅守在塔崗村新灘圩一線,白天巡埂跑籌、加固圩埂,下半夜還要在圩埂值守,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村里擔心他身體吃不消,想把他從防汛一線換回來休整休整,他卻執意要留下來。
“30歲生日是在堤壩上過的,我覺得很有意義。有那么多黨員群眾都在防汛一線奮戰,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鄭基民說道。(馬鞍山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