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針對省委巡視指出的“污染防治成果有待鞏固”問題,涇縣縣委高度重視,進一步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堅持“生態涇縣、綠色發展”主基調,加大礦山砂石整治的高壓態勢,強力打擊非法采礦采砂違法行為,全力守護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
圍好源頭嚴控防護堤壩,構建全方位、科學化防控機制。一是堅決依法整合關閉。嚴格按照礦山砂石整治“四個一律”要求。即:合同到期的,一律關閉;手續不全的、新申請原礦開采的,一律凍結;“三線三邊”可視范圍內的,一律重點整治直至關閉為止;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的,存在違法違規生產行為的,一律按規定整頓,直至關閉為止。不斷加大整合關閉力度,多措并舉,有效控制了全縣礦山砂石開采企業數量。截止目前,已完成42家礦山整合為21家,關閉合同期滿采砂廠27家。二是科學規劃開采范圍。結合縣域礦山、砂石資源分布狀況和當前市場供需關系,制定《涇縣礦產資源管理暫行規定》《徽水河干流河道采砂規劃(2018-2022)》等系列文件,合理劃定礦山砂石禁采區、可采區,并提交人大會議審議,通過法定程序推動礦山砂石規范有序開采,確保不影響山林、河道等生態環境以及公共基礎設施。三是合理調控市場供需。堅持礦產開采在本地加工,砂石開采僅供本地使用,嚴格核準縣內礦石開采、就地加工總量,逐年提高礦石就地加工率,鼓勵礦石就地加工、精深化發展。積極探索改革國有砂石資源經營機制,擬定組建國有砂石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全縣國有砂石資源改革建議方案,逐步理順砂石市場管理機制。積極推行砂石管理票證制,有效控制砂石資源過度開采,規范監管砂石生產運輸使用各個環節。
保持嚴查重罰高壓態勢,建立全覆蓋、長效化監管體系。一是密織執法網絡。建立“3+X”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采取定點稽查和路面巡查相結合,日常定期巡查和夜晚突擊檢查相結合的聯動執法模式,破除執法弊端;從縣檢察院、法院、公安局抽調人員成立一支專業工作隊伍,重點打擊暴力沖卡、非法盜采及黑惡勢力,依法辦理相關違法犯罪案件。二是用好重罰實錘。從重處理發現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罰款按上限重罰、停產整頓的按最長期限停產整頓、該關閉的立即關閉,涉嫌違法犯罪的堅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做到即打即處、即訴即判。巡視整改期間,成功打掉一個有組織的非法采砂、尋釁滋事團伙,抓獲該團伙成員11人,其中刑拘4人。三是延伸巡查觸角。將礦山砂石巡查工作與“河長制”“林長制”改革相結合,明確將礦山砂石違法開采等突出問題納入縣鄉村三級林長、河長巡查職責范圍,重點分級分段管理全縣河流和礦山,實現所轄山林、河段無縫銜接,確保礦山砂石監管網格全覆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協管員10名,設立群眾參與巡查機制,開發“護林員”“巡河員”輔助性崗位747個,積極構建鎮村礦山砂石整治情報信息網絡。
唱響生態修復綠色強音,守好高水平、多樣化生態樣板。一是礦山復綠不松勁。先后出臺《涇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年工作方案》《涇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方案》《涇縣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考核問責辦法》等文件,大力開展礦山治理三年行動,強力推進全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截至目前,累計投入資金1200余萬元,完成治理9處,正在治理3處,自然復綠2處,治理面積32.19公頃。積極開展邊開采邊治理工作,將編制邊開采邊治理方案作為礦山復工復產的前置條件,目前已有7家礦山企業按方案開展了邊開采邊治理工作。二是河道復原不止步。制定出臺《涇縣河道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安排河溝清淤項目資金共計220萬元,實施完成了15處河段修復工程。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近4億元,先后實施涇縣青弋江干流綜合治理、幕溪河防洪等工程項目,對青弋江、徽水河等7條河道進行了生態治理和修復。三是全民守護不懈怠。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治砂治超工作的通告》,規范砂石開采、運輸管理,實行群眾監督治砂治超獎勵制度,針對有效舉報一次性給予1000元獎勵;建立礦山、砂石整治工作宣傳合作機制,不斷加強各職能部門和鄉鎮與相關媒體深度合作,堅持礦山、砂石整治電視新聞每周報道;在重點區域集中開展法規專場咨詢和鄉鎮巡回等宣傳活動,把礦山砂石整治工作的政策和決心宣傳到位,營造全民守護的良好工作氛圍。(督察處供稿)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