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今年以來,亳州市紀委監委不斷創新思路舉措,探索建立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著力解決基層監督力量薄弱、“熟人社會”監督難等問題,致力把協作區打造成為相互學習的平臺、鍛煉能力的平臺、培養干部的平臺、服務基層群眾的平臺,推動監督執紀向基層延伸,打通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
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破解鄉鎮監督執紀困局。創新模式、搭建載體,整合力量、聚指成拳,由“單兵作戰”向“協同作戰”轉變,著力解決鄉鎮紀委不會、不敢、不想監督難題。一是明確機構人員。按照就近整合、區域劃分、便于指導、利于工作的原則,每4—5個鄉鎮(街道)設立1個協作區。由縣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分管,主任由縣區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室主任或駐地鄉鎮紀委書記兼任,成員由鄉鎮紀委副書記、專職委員等組成,共10人左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協作區21個,實現89個鄉鎮全覆蓋。二是找準職能定位。協作區受縣區紀委監委直接管理,在縣區紀委監委的授權下開展工作,主要職責是開展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和宣傳教育三項工作。協作區與駐在區域鄉鎮(街道)黨委、政府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鄉鎮(街道)紀委接受協作區的業務指導,協助協作區在本鄉鎮(街道)開展工作。三是強化硬件保障。協作區駐地選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居中鄉鎮,辦公地點由過去閑置的站所改造而成,設有談話室、監控室、醫療室、檔案室等,實現有專門場所辦公。同時,在辦案經費、食宿安排、車輛使用上予以保障。
夯實基礎、建章立制,構建科學高效運行機制。建立統一領導指揮、統一力量調配、統一線索管理、統一安全監管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掛鉤聯系制度。每個協作區明確一名縣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聯系負責,一個紀檢監察室業務指導,協助化解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二是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制定協作區例會制度,每周召開一次全體人員會議,通報上周工作進展情況,研究部署本周工作重點。每月召開一次線索排查會議,梳理摸排問題線索,化解信訪積案,處理復雜疑難案件。三是建立執紀審查安全制度。繪制協作區執紀審查流程圖,制定《協作區執紀審查安全工作責任機制》等,規范“走讀式”談話、審批報告等工作流程,堅持依規依紀依法,筑牢安全辦案防線。四是建立積分考核制度。協作區工作人員集中辦公,解決鄉鎮紀委“三轉”不到位、明轉暗不轉、專責不專職問題。出臺百分制考核辦法,嚴格規范管理,激勵擔當作為。
聚焦主業、全面發力,擦亮基層正風反腐探頭。堅持定位向監督聚焦、責任向監督壓實、力量向監督傾斜,強化常態化、近距離、可視化的日常監督。一是推進鄉鎮監督執紀全覆蓋。實行有案查案、無案巡察,聚焦扶貧、環保、民生、涉黑涉惡腐敗、村(居)“兩委”換屆等重點領域,深挖徹查黨員干部失職失責、違紀違法問題。對協作區內發生的案件,按照縣區紀委監委授權,實行縣區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室領辦,由協作區統一管理、整體調配,采取集中協同辦案、異地交叉辦案等方式,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截至目前,全市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共處置問題線索1209件,立案438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64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4人。二是精準運用“四種形態”。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全市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按照“四種形態”處置1284人次,其中第一、二種形態占95.4%。三是做好受處分人員“后半篇文章”。嚴格落實《關于對受處分人員開展暖心回訪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幫助他們放下思想“包袱”,重拾信心、努力工作。全市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共開展暖心回訪190人次,為40名受到不實舉報的干部澄清正名,幫助11名處分影響期滿干部得到組織重用。
提升能力、鍛煉隊伍,鑄造鄉鎮紀檢監察鐵軍。踐行“嚴廉實快精”五字作風,強化教育培訓,提升履職能力,推動協作區干部成長為一線執紀“尖兵”。一是強化結對幫扶。每個協作區安排一位縣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及一個紀檢監察室在業務上進行“傳幫帶”,以案代訓、以案促學。協作區把幾個鄉鎮不同閱歷、不同經驗、不同能力水平的干部整合到一起,創造機會,幫助提升。二是強化學習培訓。依托全市“談紀說法”大講堂,邀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省紀委監委等專家進行授課。編印《紀檢監察干部應知應會工作手冊》,常態化組織學習。建立經常化、分層次、全覆蓋的學習培訓機制,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實現協作區干部100%參加業務培訓。(亳州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