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諸多盛世。這仰賴于政治的清明、官吏道德的清明。有很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們淡泊自甘,清心直道,體恤民疾,公正廉明,勵精圖治,深受百姓的擁戴和推崇。他們留下的清廉言志警示詩、文、辭、對聯等,也常為后人所傳誦稱道,充滿正氣,流芳百世。
明代永樂年間,吳訥任監察御史,人品剛直公正,從政廉潔自持,頗有美譽。有一次,他巡視貴州,返京時地方土司贈送黃金百蔖,吳訥憤然拒納,當場在禮盒上題詩回絕:“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這首詩是自警,是自律,是自省,也是對行賄人奉勸,自古來行賄受賄,天理難容。
明朝于謙在任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很受百姓愛戴,他寫的詩辭也膾炙人口。他在《石灰吟》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官至兵部尚書、監察御史,為官清廉,一生家無余財,針對當時許多官員乘巡視之機搜刮錢財,回京后向上司送禮物的風氣,寫了一首《入京詩》予以諷諫:“手帕蘑茹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把搜刮民財的危害,為政清廉的必要,宣傳輿論的反應,直言勸諫的苦心,盡在詩中。
清朝張伯行,從來不受納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贊,康熙帝譽其曰“伯行操守,天下第一”。他官至福建巡撫,走馬到任后,為杜絕送禮者,張伯行便寫了一首《禁止饋送檄》文,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一絲一料,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討沒趣,均悄然離去。
中國古代清官的拒賄詩聯等,言簡意賅,語言精巧,簡潔明了,充滿正氣,至今讀起來余味悠長,發人深思。乃詩言志也,素有“言為心聲”之說。這些置身仕途的古代官員們,大多不是詩人、聯家,但是他們那誠摯通俗的詩語、聯句,卻一直留傳至今。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為官者若能公正無私、廉潔愛民,人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官清民自安”,百姓們安享太平盛世時,由衷地呼喚清官。而清官之所以堅持操守,是頭上有天,心中有法,才能立于地面而求問心無愧。官一旦無法無天,必然搜官民財欺壓良善魚肉鄉鄰,觀古視今,莫不如是。
《官箴》有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明,廉則威” 。今天的為官者需要多照一照歷史的鏡子,對領導干部而言,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定的權力,“各種誘惑、算計都沖著你來,各種討好、捧殺都對著你去,往往會成為‘圍獵’的對象”。倘若為官者不能堅持操守,很容易在各類“圍獵”中迷失自我。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眾多腐敗案例來看,不少領導干部都是因為心志不堅,不講原則,不修官德,才一步步走入歧途,最終鋃鐺入獄。開始好像嘗到了“甜頭”,最終卻注定要吃盡“苦頭”。因此,黨員領導干部要堅定不移講忠誠、嚴紀律、立政德,只有忠誠于信仰、忠誠于組織、忠誠于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在學紀律、守紀律、用紀律上下功夫,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到心中有法紀,頭上有青天,才能為民做主,不愧天地。否則,必有東窗事發之日,后果必然是“可恨”、“可嘆”而又“可悲”的。(來安縣縣委辦 詹宇晨)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