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數十萬受賄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懲處。而與之相應的,行賄者是何人,案發后被懲處了沒有,如何懲處的?辦案部門往往語焉不詳,群眾對此也頻發微詞,如此反腐,恐怕很難除惡務盡。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行賄和受賄是腐敗行為的一體兩面,而在以往的查辦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對行賄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大部分受賄者最終身陷囹圄,而不少行賄者卻只損及皮毛甚至全身而退,得以繼續“圍獵”其他目標。這種重查受賄、輕查行賄的現象使行賄者的機會成本大為降低,客觀上助長了腐敗問題的滋生。
行賄受賄說到底也是一種“買賣”,一種赤裸裸的權錢、權色、權權交易。行賄者作為腐敗行為的發起方,是權力腐敗“犯罪鏈”上的第一環,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腐敗滋生,必須堅決懲處!中央提出受賄行賄一起查,表明行賄者也要付出代價,必將形成強大威懾力,促使企圖行賄者收斂收手,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腐敗行為發生——剪斷其利益輸送鏈,讓那些灰色交易沒有市場,做不成“買賣”,真正讓行賄者不敢行賄、不能行賄、不想行賄。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必須“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監察法》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行賄的定性以及如何處罰都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扎緊了反行賄的制度籠子,強化了“圍獵者”的違規風險,使心存僥幸者躊躇三思、望而卻步。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紀檢部門公開曝光處分行賄人員的典型案例,強化對行賄行為的打擊力度,再次釋放了全面從嚴執紀、進一步凈化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的強烈信號。
當然平心而論,在現實案例中,有的行賄者是主動的,也有被動甚至被迫的,追責時應區別對待。但即便如此,黨員干部從自身出發也還是要自省自警。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黨員干部要不被糖衣炮彈所擊倒,就必須嚴守黨的紀律,自覺強化黨性修養,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不為權所動。始終保持平常心,時刻敲響行使職權時謹慎戒懼的警鐘。
反腐敗斗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要徹底做到弊絕風清,就必須雙管齊下——對受賄者要加大懲處力度,對行賄者要提升其機會成本。在把受賄者繩之以法后,更要把矛頭指向“圍獵者”,該罰款的罰款,該坐牢的坐牢,并要將行賄記錄列入“誠信檔案”,讓其在法治社會中得不償失,寸步難行,直至被淘汰。
唯有如此,懲防并舉,對“圍獵者”形成強大心理震懾,才能以黨風帶動政風,政風帶動民風,讓“行賄受賄一樣可恥”成為群眾的普遍信念,推進全民守法,維護公平正義,營造“親、清”的政商環境和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促進整個社會對廉潔價值的追求。(泗縣紀委監委 劉站)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