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近日,“政治生態”一詞再次成為媒體焦點,多家權威媒體對“政治生態”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報道,由此可見政治生態已經成為當下的討論熱點。
政治生態簡而言之就是政治行為體與社會行為體之間交織所形成的政治性生態環境,其也如自然生態一般,有相對閉合的系統,有是非曲直之分。政治生態的好與否,其決定因素不僅僅是所處生態中黨員領導干部的廉潔程度,更多的是制度設計和廉政意識的建設力度,而廉政意識的建設需要久久為功。
廉政意識是廉政行為的前提,良好的廉政意識決定個體的廉潔程度,而意識的來源則是實踐。然而,個體的實踐相對有限,廉政方面實踐更會少之又少,如何突破個體的廉政實踐,營造橫向全到邊,縱向全鏈接的廉政教育網絡顯得尤為重要。
當政治生態遭到破壞時,該生態所表現的往往是“舔舐傷口”,進行漫長的自我修復,而且“傷口”的愈合并不能減輕曾經遭受的“痛苦”,政治生態一旦遭到破壞,其影響之深、涉及之廣和破壞之大遠超想象,且更具潛伏性。由此,如何治“已病”,防“未病”,應該提到重要高度。治理自然生態環境需要有力抓手,凈化政治生態同樣需要精準措施,即知即改的措施少不了,長效落實的機制也不能缺,廉政教育就是其中關鍵一環。
抓好廉政教育一方面需要緊扣責任主體,落實“一崗雙責”;另一方面也需要謀篇布局,穩步推進。實踐證明,主體不明則行動迂緩,措施單一則“運動”成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廉政教育并非“一針見效”,需要抓早抓小、久久為功。(靈璧縣紀委監委 劉海超)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