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唐代選任官員的條件十分嚴格,《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
唐代御史臺作為獨立的國家職能部門,握有重權,地位特殊,選任御史時,其要求更加嚴格,在具備上述諸方面條件的同時,還要從德、才、識三個方面重點考慮。
御史之“德”
在“德”的方面,要求具有清正剛直、嫉惡如仇的品質。
在中國古代,清正剛直是御史共有的品質。西漢初年,御史大夫申屠嘉就以剛直著稱,《史記》云:“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大唐盛世,選任御史自然更加重視被選者的品質與才識,“凡所取御史,必先質重勇退者”,所謂“諫臣須蹇蹇匪躬之士,憲官須孜孜嫉惡之人”。
由于“御史之職,邦憲是司”,所以對其品質提出了特殊要求,必須“先正其身,始可行事。當須舉直措枉,不避親仇。糾匿繩違,務從公正”。作為憲官,如果沒有清廉剛直、敢諫敢言、嫉惡如仇的品格,實難完成監察之重任。唐代史書記載崔沔,朝廷以其“直躬正詞,擢左補闕”,以其“嫉邪忿佞,除殿中侍御史”;高季輔“彈治不避權貴”;權萬紀“悻直廉約”;李尚隱“性剛亮,處事分明”;張廷珪極諫大興浮屠之役;宋璟“耿介有大節”;李勉及李夷簡同為宗室后裔,然而“鯁亮廉介,為宗臣表”,“身沒,無贏藏”:他們作為唐代憲臣中的佼佼者,均詮釋了御史清正剛直之“德”。
御史之“才”
在“才”的方面,要求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博學多識、明于禮法是充任憲官的重要條件。古代憲官監察的事項涉及行政、司法、經濟、軍事、文化等眾多領域,涉及面十分廣泛。這就要求御史必須博學多識、明于禮法。
北魏時期,要求選任御史“必以對策高第者補之”,說明學識在御史選任中具有重要地位。
隋代確定科舉取士以后,通過科舉途徑進入御史臺的人很多。大唐二百九十年,由進士任御史成為普遍現象,有的還擢升為宰輔,婁師德、李嶠、宋璟、裴度、張柬之、顏真卿、劉長卿、杜黃裳、王建、李虛中、李絳、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陸贄、李宗閔、許渾、杜牧等人均為進士出身而擔任過御史的。還有的人則是以進士、舉人直接充任御史,如褚廖、李義深、杜威、陸元方、盧虔、薛存慶、王正雅等文人,都是中進士后直接被選拔為監察御史。
據不完全統計,《舊唐書·良吏列傳》所載良吏有25人位至臺諫,其中14人是科舉出身,占了全部御史人數的56%。而一些不具真才實學的人,即使一時混得憲職,但終究站不穩腳跟。文宗時,御史中丞高元裕上言:“御史府,紀綱之地,官屬選用,宜得實才。其不稱者,臣請出之。”結果,杜宣猷、崔郢、魏中庸、高弘簡等均因此而被改調他職。
御史之“識”
在“識”的方面,要求具有基層工作經驗。御史臺的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具備在地方州縣等基層部門任職的經驗,才能體察民情、通曉官情,了解為政之要,一旦身居憲臺,就能有針對性地施行監察。
歷史上各個朝代選任御史無不強調要有地方(或基層)任職的經歷。唐代更加強調御史要注重從州縣官吏中選用。唐玄宗強調:“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三日曾敕:“風憲之地,百僚準繩……其御史須曾任州縣理人官者,方得薦用。”《新唐書》記載侍御史“分左右巡,糾察違失,左巡知京城內,右巡知京城外……尋以務劇,選用京畿縣尉”。《唐會要》亦云:“郎官御史,先與縣令三考以上,有政績者取。”其目的是實現官得其人,不廢其職。
各種史料都說明,唐代始終把實踐經歷作為選拔憲官的重要條件,像孫伏伽、張行成、蕭至忠、宋璟、解琬、張廷珪、李嶠、李尚隱、顏真卿、陸贄、裴度等一大批著名的憲官,都出自縣尉、主簿之類的基層官員。這可以說是唐代監察官選任的一大特色。
當然,這并非絕對的,唐代也有不由縣丞、縣尉、主簿而任監察官者,如韓愈以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楊虞卿以校書郎擢監察御史,李棲筠以節度使判官任監察御史。這是唐代選用御史的另一條途徑。
有時縣令、縣丞、主簿一類官員因政績優異而越級選拔,可以直接擔任殿中侍御史的職務。如張行成“授雍州富平縣主簿,理有能名,秩滿,補殿中侍御史”。又如楊玚初為縣令,有治績,不屈上官,不計位高卑,能為人論冤抑,“由是知名,擢拜殿中侍御史。”
從地方行政官中選拔御史,可以激勵地方行政官員,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證御史具有相當的從政經驗,從而為監督百官提供有利的條件。
在上述御史任職條件中,并不是所有的條件都是同等重要的,忠于國家,忠于法律,秉志特立,正身為率,剛直不阿,執法如山,正氣凜然才是御史核心的特質,是御史之魂。(岱石)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