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最近讀了《左宗棠傳》,被書中記敘的一個細節所吸引,并由此引發一些感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左宗棠在官場縱橫捭闔,卻非常儉樸,自號“忠介先生”,可謂晚清官員楷模。他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場合才穿官服。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員因公事到浙江謁見左宗棠,當時天氣異常寒冷,左宗棠卻僅穿一件布面皮袍會客。后留客人用飯,客人以為有豐盛的菜肴招待,但桌上卻只有幾片白肉和一盆雞湯。官員發現左宗棠的衣袖上套著一副布套,問其何用。左宗棠解釋說他平時愛讀書寫字,衣袖經常磨破,故請人專門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頻繁修補衣袖,且清洗方便,門人為它取名“宮保(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銜)袖”。此后“宮保袖”被眾人模仿而流傳開來,一時傳為佳話。
按理說,像左宗棠這樣“省部級”的高官,生活待遇比較優厚,吃穿講究些本無可厚非。但他卻時時厲行勤儉節約,為家人、下屬作出了表率。“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這兩個字。就是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歷覽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敗由奢”。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的經驗。勤儉節約對于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說,更應該成為不可或缺的美德。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有少數黨員干部認為沒有必要那么摳門了,接待標準提高一些,辦公場所裝修得高檔一些,出差住得豪華一些,感到心安理得,于是花起公款來大手大腳,這不僅造成了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的嚴重浪費,還侵蝕著黨的健康肌體,更是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我們應該看到,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不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有不少群眾生活困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勤儉節約,不僅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是個人品質的衡量,更是一份社會義務的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名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就更應帶頭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堅持從自身抓起、從小處抓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糧入手,把節約落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實處。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奢侈腐化,帶頭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努力做一名勤儉節約、為民務實清廉的好黨員、好干部!(五河縣紀委監委 梁學剛)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