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新時代開啟新的征程,新使命提出新的要求。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求“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為新時期以強化監督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指明了著力方向。
這既是對全面從嚴治黨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管黨治黨規律的深刻把握。回望過去五年全面從嚴治黨波瀾壯闊的歷程,全面從嚴治黨正是由強化監督開始,在強化監督中堅持和深化,也唯以強化監督不斷引向深入、實現標本兼治。
八項規定樹起監督的“尺子”,增強了全黨的紀律和規矩意識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定規矩,這是很重要的規矩。”2012年12月4日,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不到20天,習近平總書記就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八項規定,是全面從嚴治黨破題開局的第一步,也是強化監督的“先手棋”。從內容上看,八項規定從調查研究、會議活動、文件簡報、出訪活動、警衛工作、新聞報道、文稿發表、勤儉節約等8個方面對作風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八項規定旗幟鮮明,盯住細節、抓住具體,為全黨上下劃出了紅線,樹立起一把刻度清晰的“尺子”,讓監督有了明確具體的內容。
八項規定只有600余字,卻句句鏗鏘、力有千鈞,在其后數年間逐漸成為黨內不可逾越的“鐵規”,與前所未有的嚴格監督有著密切的關系。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五年多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央紀委始終將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精心部署、常抓不懈;各級黨組織將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作為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履行管黨治黨責任的重要方面,強化監督檢查;巡視巡察對“四風”問題緊盯不放、寸步不讓,作為監督重要內容;各級紀檢機關抓住端午粽子、中秋月餅、元旦賀卡、春節年貨節禮等“小事”不放,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突破。從將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不斷拓展監督渠道,到通過明察暗訪、運用大數據等增強監督力度,再到點名道姓通報曝光漸成常態增強監督震懾效果,強有力的監督推動糾治“四風”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
言出紀隨、監督常在,使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人“露頭必被打”“伸手必被捉”。十八大五年間,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9萬余起、處理26萬余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4萬余人。在無處不在、馳而不息的嚴格監督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最終化風成俗、落地生根。
以八項規定為開端,五年里黨中央先后出臺或修訂了90多部黨內法規,從廉潔自律準則到紀律處分條例,從巡視條例到問責條例,從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到黨內監督條例,全黨上下不斷扎緊扎牢制度的籠子,讓約束黨員干部行為的“尺子”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清晰。不唯如此,以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為肇始,動真碰硬的監督在黨員干部思想深處打下了紀律規矩的深刻烙印,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逐漸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習慣,為全面從嚴治黨“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全覆蓋”為監督提供體制機制保障,讓監督的“尺子”更有威力
嚴明的紀律,為監督提供了“尺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通過形成有效管用的體制機制,讓監督發揮實效,“尺子”才會更有威力,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把“全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巡視全覆蓋和派駐全覆蓋掃除了黨內監督的盲區死角,為有力有效開展監督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如果說八項規定是撬動管黨治黨全局的開篇之作,那么巡視就是“動搖山岳”的開山之劍。十八大以來,中央12輪巡視覆蓋277個地方、單位黨組織,實現了黨的歷史上首次一屆任期內中央巡視全覆蓋。5年里各省區市黨委順利完成8362個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的巡視,65個中央單位探索開展巡視,各地共對15.57萬個黨組織開展巡察,形成了全黨上下巡視巡察一體化格局。
派駐全覆蓋擦亮了監督的“探頭”,中央紀委共設置47家派駐機構,實現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全覆蓋。派駐機構通過督促駐在部門黨委(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把握和運用“四種形態”,抓住“關鍵少數”,緊盯駐在部門領導班子及黨員領導干部,著力加強對駐在部門本級機關和直屬單位的監督,讓監督離得更近、既有威又有力。
奔著問題去,是監督的應有之義,強化監督正是全面從嚴治黨發現問題的重要手段。以巡視為例,十八大五年間,中央12輪巡視發現各類突出問題8200余個;中央紀委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案件中,超過60%的問題線索來自巡視;山西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案、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遼寧拉票賄選案等都是由巡視揭露出來的;扶貧民生領域突出問題、中央國家機關“燈下黑”問題、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梗阻”問題都是由巡視首先發現;“黨的觀念淡薄、組織渙散、紀律松弛”“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管黨治黨寬松軟”等深層次問題都先由巡視概括提出,巡視可謂發現問題的“尖兵”、紀律審查的“前哨”。
劍指問題、找準靶心,以監督發現問題,帶動精準施治。比如深入發現領導干部違規違紀問題線索,推動形成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發現和揭示“四風”禁而不絕、隱形變異現象,有力促進解決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把選人用人特別是執行換屆紀律情況作為重點監督內容,深入查找并推動解決選人用人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黨內監督全覆蓋以問題為導向,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充足的“彈藥”,讓辨證施治有的放矢。
強化監督,不僅為全面從嚴治黨精準施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管黨治黨實踐的每一步深化和發展,可以說都與強化監督密不可分——
“打虎”無禁區、“拍蠅”零容忍、“獵狐”撒天網,反腐懲惡既不留盲區死角,又抓住重點關鍵,緊盯“三類重點人”,明確把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相互交織、三種情況同時具備的作為重中之重,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在嚴厲懲處與嚴格監督的有機結合下,反腐敗步步深入,在治標與治本的辯證統一中,推動反腐敗斗爭形成壓倒性態勢,向奪取壓倒性勝利發展;
從大量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中深刻把握“破法必先破紀”的規律,黨中央鮮明提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抓早抓小、紅臉出汗,將監督的關口前移,在越來越嚴的監督中將黨紀的威嚴立了起來,管黨治黨實現了由懲治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的深化;
抓住管黨治黨責任這個“牛鼻子”,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將監督見諸日常,讓監督更有鋒芒、更加深入,把握“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既拔“爛樹”又治“病樹”、護“森林”,逐步凈化了黨內政治生態,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了嚴緊硬;
2016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黨內監督條例,圍繞責任設計制度、圍繞制度構建體系,明確要求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黨內監督體系。2016年底,黨中央作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重大決策部署,從黨內監督拓展到國家監察,全覆蓋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拓展。通過構建有力有效的監督監察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納入監督范圍,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由此邁上了新的臺階。
全面從嚴治黨從監督開始,也必然依靠監督持續走向深入
重整行裝再出發。十九大吹響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號角,踏上新的征程,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一刻不停歇地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更需要強化監督。
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黨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這離不開強化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政治機關,這就要求把“講政治”貫穿到監督工作當中,加強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以實際行動堅決維護核心,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同樣需要強化監督。無論是“在市縣黨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還是“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建設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十九大報告這些表述的背后都蘊含著強化監督的要求,無論是“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還是“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也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督作支撐。只有精準發現問題,才能精準有序有效懲治腐敗。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提出“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解決選人用人等9個方面的腐敗問題,為強化監督進一步指明了著力方向。
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繼續整治“四風”問題,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也要靠強化監督。加大巡視巡察、督察督辦力度,暢通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的問題扭住不放、寸步不讓,對隱形變異問題瞪大眼睛,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只有監督有力,才能管出習慣、抓出成效、化風成俗。
貫徹落實十九大和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都離不開監督,而全面從嚴治黨深化發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對強化監督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黨內監督全覆蓋到國家監察全覆蓋,監督范圍擴大、對象增加,紀檢監察機關如何一體貫徹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將紀委監督與監委監督貫通起來,全方位強化監督,提高監督實效,也成為下一步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深化政治巡視”“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十九大報告從監督舉措、監督機制等方面對監督工作進一步深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以此為遵循繼續寫好監督這篇大文章,形成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有效機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監督之路,從而為我們黨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破解黨和國家自我監督這個世界性難題,“跳出歷史周期律”寫下最為有力的注腳。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