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惠風和暢,伴隨著愉悅和崇敬的心情,和委第一、二、三、四支部成員一起徒步到韋寨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感受革命先烈們的光輝歲月。
我們首先參觀了鄧小平、劉伯承曾經居住的民居,整個建筑古樸簡單,屋內陳設也很簡陋,一桌、一椅、一床、一被、一燈、一圖而已,革命領袖們的生活是何其的簡單,然而卻夜以繼日的工作、戰斗,指引解放戰爭從勝利走向勝利。接著我們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近距離的接觸歷史、對話歷史,沿著革命先烈們的紅色足跡,感受劉鄧的英明決策,千里躍進的重要部署和韋寨會合的重大意義,回到硝煙彌漫的抗戰歲月和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共同感受了劉鄧大軍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偉大革命精神,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教育的洗禮。
說起韋寨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也許是受夫家影響的緣故,心中總有份特殊的感情。經常聽公公婆婆講起,1947年,祖輩們從山西省武鄉縣革命老區,不遠千里跟隨劉鄧大軍來到臨泉,就駐守在這塊深情的土地---臨泉韋寨,劉鄧大軍離開后,大爺爺留在臨泉,領導臨泉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后工作調動到蕪湖、合肥, 太爺爺因在臨泉生活感情深厚就沒再離開臨泉,直到去世才葬回山西老家。二爺爺在臨泉短暫停留后,又隨大軍轉戰各地,50年代留在了貴陽。結婚時,我們去了貴州看二爺爺,清晰地記得他給我們講抗日戰爭年代的情景,老家武鄉縣屬革命根據地,幾乎人人都參加抗日戰爭,家族里面的7位太爺爺,有5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以至于現在每每提到日本人,家里的親戚們還都表現的特別痛恨。
2017年春,我參加了我縣青干班培訓,在異地交流培訓中,我有幸和青干班的學員們一起來到了革命老區——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此地距離祖輩們出生的村莊不到八公里的路程,這是我最近距離的一次接觸這塊紅色的圣地,這里曾是朱德、彭德懷、左權、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生活、戰斗,指揮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和政治斗爭的指揮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是先輩們生活戰斗保護的故土,站在這塊土地上,我有種說不出的激動和自豪感。由于行程的安排,雖距離很近卻也未能到老家的村落去看一看,很是遺憾。去年爺爺去世了,一直囑托兒子要將自己安葬在山西,然而又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回武鄉老家送爺爺最后一程,再次遺憾。今年清明節,全家決定一起回老家祭奠逝去的親人們,這次我不會再錯過,我要踏著先輩們的足跡,親身感受一下親人們生活戰斗的熱土,體驗曾經歲月的艱苦,以加深對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熱愛。
也許就是出于這份特殊的感情,這次參觀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我把3周多的女兒也帶來了,她還沒到懂事的年齡,卻知道自己的老家是山西,她雖不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卻想讓她切身感受一下她的太爺爺曾經戰斗的足跡,讓她記住先輩們曾經的戰斗,我想以后每年我都會帶她來這里參觀體驗。
寫到這里,我不禁越來越想清明節的到來,帶著我的女兒,全家回山西武鄉,去追思這塊紅色故土的祖輩們。我雖僅是你們家媳婦,但也一定會牢記你們曾經的不易,你們曾經的戰斗,你們的精神時刻鞭策我,要牢記自己的責任擔當,無論何時都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臨泉縣紀委監委 朱茜)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