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王岐山曾向下屬推薦閱讀《大清相國》一書,使得該書一時洛陽紙貴,一段時間售罄斷貨。王岐山向眾人推薦精明能干而又不乏鐵腕的清朝官員陳廷敬,鼓勵黨員干部們學習他“做事先做人,立業先立德”的高尚品質。當年的北京市長王岐山成了后來的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又成了現在的國家副主席,首先身體力行,做到了這一點。
《大清相國》塑造了清朝順治、康熙時代,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部長篇小說雖然描寫的是歷史中的古人,卻對當代生活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對官員、干部有著深遠的影響,引人深思。
書中如此總結: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干部標準有一定重合。
清、慎、勤,是陳廷敬一生始終遵循的三字箴言。這三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而陳廷敬做到了。在陳廷敬去世后,康熙評價他說“恪慎清勤,始終一節”。
“清”,為官必須清廉。陳廷敬認為,要想做官就要耐得清貧,否則不能求官。進入仕途后,父母經常告誡他不能有貪心。晚年,他檢點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不負父母期望。“他在建立清廉吏治上,特別注意以身作則,清廉作風在康熙時期有口皆碑。他做吏部尚書時,選賢任能,積弊悉除,投機鉆營者不得進。”陳廷敬雖然官至宰輔,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貧,常常記誦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忍饑誦書,率常半飽”的話,因此被人稱為“半飽居士”。
“慎”,做事謹慎認真。陳廷敬為官謹言慎行,實干低調。面對“索”黨和“明”黨的親近拉攏,陳廷敬考慮謹慎,表現得相當理智和聰明。他知道兩黨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自己唯有清清白白,兩不相幫,一心為皇上、為百姓著想才是正道。所以,他采取了中立的態度,擯棄浮躁,遠離是非,韜光養晦。不參與權力斗爭的角逐,不熱衷于個人的權力和利益,在名利面前泰然處之,這是人的心地修養和人格完善。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理念,做人、做事、做官。
“勤”,辛勞勤于政事。陳廷敬在康熙朝不僅擔任部院大臣、宰輔大臣等重要職務,還有很多兼職。他兼任修書總裁,主編《康熙字典》;兼任經筵講官,要常為皇帝講解經史;兼任南書房大臣,要常常陪伴康熙皇帝討論學問;這就注定了陳廷敬事務繁忙,應接不暇,但他做事非常勤懇,認真細致,從不偷懶,是勤政的典范。
陳廷敬說過:“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他整頓吏治,處理案件鐵面無私;督理錢法,理順銅銀市場;整頓禮儀制度,狠剎社會奢靡之風……他以效忠朝廷,為百姓造福為始終,不邀功、剛正秉直;不貪生,激流勇進。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領導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領導干部謀思路、做工作要做到“功不在我,利在千秋”,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為為政之基、謀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
司馬光言:“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由此可見:做人要恪守自己的原則。做人要有正確的人生信念,執著的人生追求,做人要合乎歷史潮流,不可隨波逐流。陳廷敬為官者清除污垢,又不被環境改變,需要的是智慧、勇氣和權謀。但更重要的是,他堅信做事先做人,這是處事原則;立業先立德,這是做人原則。
揭時弊、倡清廉、恤百姓,至死不忘濟世救民——這就是陳廷敬的做官秘訣。無論在強盛的康熙王朝,還是在為中國夢而奮斗的當代,這句話都值得所有黨員干部銘記。(巢湖市紀委監委 陳惠)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