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帶頭抵制大操大辦,主動做到不吃請、不請吃、不收禮、不送禮、不發禮……”。宿州市埇橋區三八街道九里村兩委干部在村民大會上,當著全村干群面在《不違規操辦或參加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上簽名承諾、表態發言,贏來當地老百姓的拍手稱贊。
今年以來,宿州市埇橋區將移風易俗和“兩學一做”、“精準扶貧”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劃出“警戒線”,亮出“警示牌”,明確黨員、干部責任,增強以身作則、向我看齊的帶頭意識,以黨風政風促社風民風,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不斷向縱深拓展。所有黨員、干部簽名承諾,在遵守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制度的基礎上,帶頭節儉辦理婚喪嫁娶事宜,縮小宴請規模,人情往來不隨禮或少隨禮;帶頭革除陳規陋俗,不搞封建迷信活動,維護公共環境、遵守公共秩序;帶頭樹立文明新風,舉辦新型婚禮,實行文明祭奠、低碳祭掃;帶頭宣傳移風易俗,教育引導親屬、朋友和周圍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及時勸阻不文明行為。在重要節點和關口,及時對有關黨員干部提醒、打招呼,建立全流程告知制度。通過發放文明告知書、移風易俗倡議書等形式,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群眾從猜疑到贊同,再到紛紛效仿。全區干群從被動引領到自覺主動,再到爭當標兵,由過去的“大操大辦、比闊氣、講排場”,到現如今的“自覺簡辦、不收紅包、熱心公益”,演變成為埇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生動實踐。
該區西二鋪鄉沈家、三八街道九里等村莊先后建起了鄉村大舞臺、活動室、籃球場、農家書屋、民俗文化館、健身小廣場等,各村里還成立書畫班、電影放映隊、廣場舞隊、志愿服務小分隊、文明崗、戲迷屋、嗩吶班等,豐富鄉村文化活動,提升群眾生活情趣,促進村風民風好轉。村民們在談及移風易俗帶來的變化時說,如今的埇橋人,攀比心淡了,人情味重了,人際關系回歸純潔,社會風氣逐漸回歸淳樸。
為了切實以良好的干部作風帶黨風、促政風、正民風,加大對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埇橋區紀委監委以嚴肅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為著力點,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開展“身邊陋習我來說”活動,發動干部群眾一起來“挑刺”揭家丑,圍繞“你身邊的陋習有哪些,根源是什么”、“新時期應如何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等議題,通過召開座談會、上門走訪等形式廣泛開展大討論大剖析、意見征集活動;對落實移風易俗制度的貧困戶,加大扶貧力度;將移風易俗落實情況作為“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各類先進評選的一票否決條件,引導群眾樹立良好的家風民風村風。如今,結婚不要彩禮或少要彩禮、賀喜送書籍送健康送技術、鄰里團結互助等新風尚正在埇橋農村悄然興起。
“黨風正則民風淳,作風好則順民心,及時提醒,咬耳扯袖,使黨員干部繃緊紀律這根弦,正確引領,榜樣作用,深化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讓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蔚然成風,這是民心所向”。該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宿州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