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近期,單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工作之余,我把這本書反復讀了又讀,感觸頗深。由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歷程,讓我對共產黨的理想追求、為民情懷有了全新的認知。
在農村插隊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是知青里面年齡最小的。在插隊的7年歲月里,習近平總書記經歷了許多的苦難和磨練,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立志要為人民服務。在老鄉面前,他自稱“普通農民”,以實際行動把自己融入農民和農村生活之中,從內心深處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兒子。七年的知青歲月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也培養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他理解農民,懂得農民,知道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并從農民的角度思考如何為農民服務,如何真正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1982年初,當時已經在中央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做出了他人生的重大抉擇,他決定要下基層、回農村去工作。當時的領導耿飚挽留他,勸他到野戰軍去,但他還是堅持到地方上去。因為他覺得,一是在地方上比在軍隊里接觸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二是他自己在陜北干了7年,知識和工作經驗積累豐富,他自己是從農村來的,到農村去才能更好的為群眾辦實事。在當時那個政治動亂的特殊年代,選擇下基層,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能否走下去,能走多遠,不光取決于自己的努力,還有各種外在的環境因素和機遇因素制約,充滿了不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選擇證明了他一心為百姓辦事,為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和信念。
從該書中,我還深刻領會了人民是什么?人民就是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平凡人,是生活在廣闊中國大地上處于不同生活狀態與生活環境中的個體的集合,是歷史和時代的創造者與推動者。“為人民服務”是我黨一貫的主張,共產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們,為人民服務是黨員干部始終不渝的信念,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也不是什么被灌輸的教導,而是我們黨在和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掙扎著生存的普通老百姓手牽手共度時艱中,就油然而生的鑄入血液中的理想信念。這不是升遷業績的砝碼,而是沒有其他任何興趣能夠代替的人生樂事。一個共產黨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的艱難,就無法真正站穩群眾立場,也就更不可能真正去實踐“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在工作上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十九大提出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糾正漠視群眾疾苦、高高在上的“冷漠病”,服務意識不強、不到位的“懶散病”,濫用公權、以權謀私的“特權病”,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防止一切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的行為。
人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艱難曲折自不必說,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不是一年兩年,是要從事一生的。這一路上會有孤獨寂寞,會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更有反復絕望,我們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云開月明的一天。(界首市紀委綜合派駐一組 閆利娜)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