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年末歲尾是闔家團聚的幸福時刻,也是人情往來、親友走動的高溫時期。古語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一深植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慢慢流淌,浸潤了無數炎黃子孫。在古代,禮尚往來是在弘揚一種鄰里和睦、守望相助、重情厚義的淳樸風氣,為維護社會團結、和諧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有其正面意義。但在當下,不少別有用心的人打著“禮尚往來”的幌子干著拉攏腐蝕黨員干部的勾當,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中央持續的反腐高壓之下,雖然黨員干部大吃大喝低調了許多,“禮尚往來”也少了許多,但是情況仍不容樂觀,一些“禮尚往來”正以更隱蔽的形式在滋生蔓延。比如,公款吃喝由飯店轉移到企業食堂、一桌餐,名煙名酒也被微信紅包、購物卡所代替。可謂是花樣繁多、不勝枚舉,但是不管披著哪一件外衣,都無法掩蓋違紀的事實。
對于禮尚往來,不少黨員干部都明白其中可能存在“陷阱”,有可能會被“圍獵”,但往往因為現實利益誘惑抑或人性的弱點,致使自己最終踏上不歸路,墜入萬丈深淵。不少禮尚往來因為打著公事公辦的旗號、披著禮儀文化的外衣、戴著節日拜會帽子,往往是送禮者鎮定自若,收禮者穩如泰山,彼此心知肚明。殊不知這種動機不純的禮尚往來不僅腐蝕了黨員干部,而且誤導了社會風氣。那些表面上是樸實無華的戰友情、同學情、老鄉情,實際上則是一種打著“禮尚往來”旗號進行“權錢交易”的官場潛規則,是行賄受賄的“遮羞布”。
曾有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寫到:“享受多了,眼界高了,因而把逢年過節收紅包當作正常的禮尚往來,對金錢的貪欲也就隨之見諸行動。”可見,越是重要節日,黨員干部們越要保持警惕,繃緊紀律這根弦,把“禮尚往來”置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緊守廉潔“節點”。一旦庸俗化理解“禮尚往來”,打著“禮尚往來”的幌子去踐踏黨紀國法,思想上的廉潔陣地就會失守,結果只能是腐化墮落,與黨和人民離心離德,最終受到法律的懲處。 (胡永慶)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