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作者:金沖及 出版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6-08-01
圖書簡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國內國際各種因素的“偶然”?近百年來黨走過的道路及其曲折歷程,對當下及未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有哪些啟示?數百年來,社會主義經歷了幾個“版本”?為什么只有中國道路有如此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一書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以及關鍵時刻的道路抉擇,是作者不間斷思考和研究的總結。從《他們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到《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每次關鍵時刻的決策以及命運,尤其是從重大歷史事件中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產生和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
圖書目錄
前 言
他們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
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大革命
對黨的六大的歷史考察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三次“左傾”錯誤的比較研究
遵義會議:黨的歷史上的轉折點
中央紅軍在貴州的若干重大問題
抗戰前夜中共中央戰略決策的形成
從十二月會議到六屆六中全會
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三大戰略決戰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新中國的第一年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
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
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
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
征引文獻
延伸閱讀
道路決定命運
——《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讀后
金沖及的《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一書已經出版。這本書的特點在于,它把思考和研討的重點放在中國共產黨面對重要歷史關頭時如何抉擇自己的道路上。文章是作者多年中陸續寫成的,大部分曾先后發表在《人民日報》《歷史研究》等報刊上,現在圍繞這一主題結集出版。由于工作關系,我有幸先睹為快。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深情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95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它走過的道路充滿曲折。在一次次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怎樣分析與判斷形勢,進而做出決策,直接關系到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興衰成敗以至生死存亡。后來人往往難以對當時極端嚴峻的形勢和歷史復雜性有真切而完整的認識,從而過于苛責前人。這既無益于認清歷史事實,也無益于汲取歷史教訓以指導新的實踐。
金沖及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中國近代史學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親歷者,這種經歷使他具有一些難得的有利條件。他受過嚴格的史學訓練,讀這本書可以看到,作者下了很大功夫,以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努力重現95年來我們黨命運攸關的一些重大事件。本書有幾個特點:一是力求真實,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沒有材料決不做無根據的猜測,也不輕信那些第二手材料。二是思路清晰,詳略得當,不記流水賬,對需要向讀者交代的重大問題不惜筆墨,對大家熟知的事情往往一筆帶過,使人讀來不覺累贅。三是立論公允,既講成功之處,也不諱言失敗,把成敗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盡量講清楚歷史的全部復雜性。
舉幾個具體事例來說明:
比如,關于湘江之戰紅軍兵力的折損情況,作者利用既有研究成果,以及聶榮臻、楊尚昆、陳伯鈞、黃克誠等親歷者的日記和回憶錄,分析了紅軍長征出發時的隊伍構成、減員的多種原因、湘江之戰前后的兵力對比等,最后得出結論:“盡管中央紅軍在湘江戰役中受到很大損失,人員數量有大幅減少,但全軍主力也就是它的核心部分依然基本保存下來。這是一支有著共同理想信念和嚴格紀律、有著旺盛的戰斗意志和作戰經驗、能夠吃大苦耐大勞的精銳軍隊。特別是最早渡過湘江的紅一軍團所受損失較小,中央紅軍全軍建制也沒有被打亂。”這樣,紅軍在渡過湘江進入貴州之后,兵力一下子減少到三萬人,而戰斗力卻依然很強,除了有正確的領導外,上述原因也很重要。認清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歷史。
再如,對于抗戰初期王明帶回共產國際“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指示的說法,作者通過直接查閱和請人代為查閱的方式,看了中文和譯成中文的檔案資料,以及俄文、保加利亞文檔案,均沒發現共產國際、斯大林或季米特洛夫有上述說法。據此,作者認為:“由于王明是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成員和政治書記處候補書記,他還曾起草并發表了影響很大的《八一宣言》,雖然他在十二月會議上的報告沒有說是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但許多人把王明的話看作是共產國際的意見。”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當共產國際在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后,就明確要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要以毛澤東為首解決統一領導問題。
又如,關于遵義會議,作者實事求是地認為:雖然不可能在這一次會議上解決所有問題,但會議前后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由教條主義占主導逐漸變為實事求是占主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后,實事求是的觀念一步一步深入中國共產黨人的心中,成為黨內公認的正路。在以后各個時期,它其實成為無形的行為準則,成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我們黨的歷史也充分表明:實事求是地判斷形勢、確定任務,我們的事業就能取得巨大進步;否則,不尊重客觀實際,不尊重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可能造成失誤或是失敗。
本書在講清楚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經常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并總結其經驗或教訓。這一次次成功和失敗,就是我們黨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道路正是在這樣艱難的探索中形成的。閱讀本書,尤其是讀作者恰到好處的議論,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歷史的探索過程。
總之,這本書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都很強,對于認識中國共產黨如何探索中國道路很有幫助。(摘自《人民日報》,作者邵建斌)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