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樹林沖全貌
在太湖縣城西鄉(xiāng)回歌山的懷抱里,有一座美麗的村莊樹林沖。沖內(nèi)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三面環(huán)山、綠樹成蔭,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還有一條大河傍村而過。
樹林沖李氏明朝初年從江西瓦屑壩遷居于此。從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李淳登進士第為起始,至有清一代,先后考中一名狀元和十一名進士。其中一門四進士,分別為李長森、其長子李振祜、其次子狀元李振鈞、其長曾孫李德星。狀元及第,鼎甲傳臚,英才輩出,震動皖湖,成為太湖縣歷史上一支鼎鼎有名的書香望族。
李長森曾任湖北學政、山東登萊青兵備道,歷宦至江寧布政使,他恪守儒家傳統(tǒng),質(zhì)純品謙,以廉卓稱于世,“所至著政聲,絕苞苴,杜請謁,無生色玩好之娛,屬吏不敢以侈見”。李長森長子李振祜,身跨乾隆、嘉慶和道光三朝六部,輔佐清廷達48年,他恪恭盡職,尤其憐憫天下蒼生,凜然有民族氣節(jié),無畏當朝顯貴,敢于進諫,以執(zhí)法嚴明著稱于世,先后主持過“六部”“三寺”“一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官至刑部尚書,主管全國的法律和刑罰,民間稱他為“六大人”“李尚書”。李長森次子李振鈞,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九年進士,同年殿試一甲一名(即狀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和功臣館纂修、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為人“偉岸不躬,不合于時”,清風傲骨,不慕名利。進士李振翥、李振庸、李世彬、李德泂、李振習、李德星等在京師和地方任職,揚清廉之風,多樹政聲。
狀元故里樹林沖
樹林沖李氏宗祠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太湖縣樹林沖李氏世代以詩書、清正傳家,同治版《太湖縣志》記載:“誨子弟成進士、登賢書者十數(shù)人,湖邑國朝進士十有六,李氏半天下,自森始。”李氏家風有家國情懷、清廉從政,崇文尚學、扶困濟貧,勤儉持家、注重孝道等多個方面。他們世代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并加以繼承和發(fā)揚。《太湖縣志》和《李氏廷芳公支譜》及相關(guān)地方文獻均有記載。
在家國情懷、清廉從政方面。李長森常年在外地做官,恪守儒家傳統(tǒng),質(zhì)純品謙。據(jù)道光版《太湖縣志》記載:“所至著政聲,絕苞苴,杜請謁,無生色玩好之娛,屬吏不敢以侈見。”李長森出差在外,從不打擾州縣,甘食粗糧,在當時都是自帶鍋粑下飯,后來世人送他外號“李鍋粑”。
在崇文尚學、扶困濟貧方面。為獎勵和資助李氏子弟讀書,李長森、李振翥、李振庸和叔伯、兄弟及其兒孫多次捐田,訂立“優(yōu)生田”制度,相當于現(xiàn)代的獎學金制度,鼓勵族中子弟讀書。
在勤儉持家、注重孝道方面。乾隆版《太湖縣志》“篤行”條記載,李長森曾祖父生病,常年臥床不起,祖父李大鶴服侍四年,毫無怨言。李長森孝敬雙親、嚴于教子,為后代子孫營造了良好的風氣。他善待族人,曾捐獻良田四畝,資助身患殘疾的族人,有一年鬧饑荒,以稻米救濟鄉(xiāng)鄰,不取一分錢利息。曾有人贈送一副對聯(lián)贊賞他:“好將文事酬知己,尚勵躬行慰老親。”同治版《太湖縣志》“孝友”條還記載,李長森四歲時生母劉氏病逝,十四歲時父親李聲節(jié)英年早逝,全靠長兄李長焱辛苦操持,不到二十歲的他,毅然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養(yǎng)活一家人的重擔以及供養(yǎng)弟弟們讀書的重任。整個家庭“和氣盈庭”,使得李長森成為家族中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開啟了樹林沖李氏輝煌的鼎甲時代。
樹林沖李氏家族的清廉家風,載入史冊,為社會樹立了正面榜樣,為世人所稱道。
(李登求/組稿 太湖縣紀委監(jiān)委/供稿)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quán)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jiān)察委員會 | 未經(jīng)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qū)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lǐng)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shù)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