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時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糧食生產,我一直都很關注,基層調研時也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村民,卻不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他一直潛心鉆研農業科學技術,2010年牽頭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當地種糧大戶,獲得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種糧標兵等榮譽稱號。201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張槐村考察時,曾向他和鄉親們了解小麥種植情況。為此,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十多年來從事糧食生產、幫助群眾脫貧等情況和體會,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決不能在吃飯這一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對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松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考察調研,總要去農田看一看,察墑情、看苗情、問收成。“莊稼能不能澆上水”“地里有沒有套種豆子”“不再打鏈枷了吧”……家常話語,意味深長,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端牢“中國飯碗”的殷殷期待。筆者以為,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著力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在哪里、怎么種地”三大關鍵問題,才能確保“藏糧于民、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才能把關系14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
“藏糧于民”,著力解決好“誰來種地”。常言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些年,農民手中藏糧的比例雖略有下降,但農戶儲糧總量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對于政府部門來說,也早已意識到了“藏糧于民”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改善農戶的糧食儲藏條件,以確保豐產收益和食用安全,尤其是應對氣候冷暖變化和疫情防控是當務之急。藏糧于民首要的是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不可諱言,農戶一直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關鍵主體,而家庭生產又是我國糧食供給的主要來源,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職業化農民種好田,多打糧,必須超前謀劃,及早布局,劃定糧食生產底線指標,做到層層分解任務,落實到每一田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達標、只增不減。
“藏糧于地”,著力解決好“種在哪里”。18億畝的優質耕地資源,是保障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藏糧于地就是要從宏觀角度上確定種糧客體,統籌考慮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等多維屬性,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輪作休耕等方式,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產量產質。尤其是在保持住永久基本農田產量產值的基礎上,要劃定更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成更多更好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耕地數量、耕地質量、耕地空間不遭受人為破壞,進而維持耕地綜合生產力,為藏糧于民奠定堅實基礎。
“藏糧于技”,著力解決好“怎么種地”。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目標,尤其是需要像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徐淙祥的農業科技和設施裝備的整體支撐,才能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在“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的前提下,抓細藏糧于技,挖掘增產潛力,才能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通過加強對良種、灌排、施肥、播種等技術體系的創新研發、集成示范與推廣應用,讓科技進步逐漸成為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要素。
種好“中國糧食”,端好“中國飯碗”,必須著力破解影響糧食安全“誰來種地、種在哪里、怎么種地”三大瓶頸,做到立足全局、科學謀劃、綜合統籌,真正把“藏糧于民、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一體推進,引向縱深,確保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潁上縣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