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
——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出自《朱子語類·學六·持守》,原文為“問:‘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薄吨熳诱Z類》是宋代大儒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這里,當被弟子問到如何在“敬”上下功夫時,朱熹的回答是要想做到“敬”,便要在內做到不妄思,即心中沒有胡思亂想,在外做到不妄動,即行動上沒有非分之舉。
關于“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孔子很早就有類似的表述?!墩撜Z》記載,當顏回向他請教怎樣才能做到“仁”時,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追求仁道完全在于自己,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如何能夠克制、約束自己?就應從視、聽、言、行做起,從日常行為上著力,時刻自省自律、遵守規矩,做到不妄思、不妄動。
內無妄思是外無妄動之基。“身之主宰便是心?!比说囊磺邢敕ê托袨槎忌l于心。清人龔自珍曾言:“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又言:“心無力者,謂之庸人。”“勝寸心”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若想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相反,“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切腐化、變質莫不是首先由心性墮落、欲望泛濫開始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因為嚴格律己、抵御誘惑而名垂青史的榜樣,也有不少因為心性被欲望所惑而身敗名裂的教訓。
心中有天地,方能不為外物侵。蘇軾曾在《赤壁賦》中記載了自己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他的一生,始終對富貴名利泰然處之,不僅跳出了個人得失的小圈子,更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與明月清風同在同樂,一切超然物外的高度。在赴任陜西的路上,他吟誦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欣然;被貶至黃州,他書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在濕熱蠻荒的儋州,他展現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釋然……有了這樣的情懷與境界,這樣寬闊的胸襟、堅定的意志,任何威武磨難、富貴貧賤、榮辱毀譽便都不能搖動己心。
黨章規定,黨員干部要“加強道德修養,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中國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始終正心明道、懷德自重,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追求做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
砥礪思想覺悟,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革命戰爭年代,方志敏的妻子不幸被捕入獄,方志敏手握為革命籌集的公款,卻堅決不徇情濟親、拿錢營救;羅榮桓在彌留之際,拉著妻子的手再三囑咐,“我死以后,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當我們在東山看到木麻黃鎖住風沙、在蘭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在大亮山看到森林覆蓋荒山時,往往會為之驚嘆。而在這背后,是谷文昌、焦裕祿、楊善洲等優秀共產黨人心系百姓的情懷、艱苦奮斗的精神、嚴于律己的本色。他們在一片片土地上忘我工作、播撒綠蔭,一輩子為民造福,一輩子克己奉公,對自己的名譽、地位、利益始終看得淡、放得下。對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而言,覺悟時刻警醒著他們有所畏、知所止,引領著他們擇高處立、向寬處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純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純潔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領導干部做到清正廉潔的基礎”,“一個干部只有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擰緊了,把思想覺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從不敢腐到不想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以“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的堅定意志,雷霆懲貪治腐、鐵腕整飭作風、持續嚴明綱紀,與此同時,高度重視廉潔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滋養,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自覺做到為政以德、正心修身。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想”是根本。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黨員干部只有把外在的“制約”化為內在的“守約”,由“不敢伸手”變為“不會動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進退、有取舍。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涵養“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視野、“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襟、“利居眾后,責在人先”的擔當,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自勉、“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正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勵志,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便能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在報國為民中實現價值。(田心)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