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中央八項規定是黨中央徙木立信之舉,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標志性措施。”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是今年黨建工作的重點任務。要在一體推進學查改上下功夫,把黨員干部個人查擺整改與組織查擺整改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把作風硬要求變成硬措施、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確保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流傳兩千年,五十金移木的鏗鏘之聲穿透時空,在新時代的作風建設中激蕩回響。中央八項規定這張“徙木立信”的政治答卷,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讓紀律規矩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為作風建設標注出鮮明的歷史坐標。
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北宋宰相呂蒙每天必看《戒石銘》,明代海瑞用“鐵榜”規范官員行為,清代林則徐以“十無益”格言約束家人……這些穿越時空的鏡鑒告訴我們:規矩的生命力不在于刻在石碑上,而在于刻進人心。正如《格言聯璧》所言“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作風建設從來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閃電戰,而是積跬步至千里的持久戰。
從現實來看,近些年全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動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鍵少數”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無法否認的是,三令五申之下,依然有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無視黨紀國法、行為肆無忌憚,甚至心存僥幸,在重壓之下大搞花樣翻新、隱形變異那一套,收受禮品禮金、違規接受宴請、照例出入會所、吃喝悄然回潮……種種隱匿亂象,不僅顯示出作風建設的長期性、嚴峻性,也警示我們推動全黨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必須堅持從領導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進工作作風。
鐵規矩的硬度,在刀刃向內的勇氣中淬煉。延安時期,肖玉璧案震動邊區,毛澤東同志擲地有聲:“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新時代的反“四風”斗爭,正是這種自我革命精神的賡續。從整治“天價月餅”到嚴查“紙螃蟹”,從清理“會所歪風”到遏制“車輪腐敗”,每一次精準打擊都是對規矩硬度的鍛造。就像青銅器需要反復淬火才能堅固,紀律的權威正是在持續不斷的整肅中確立。
鐵牙齒的鋒芒,在制度與文化的共振中閃耀。明太祖朱元璋創“剝皮實草”酷刑卻難阻貪腐,清代雍正設立的“養廉銀”制度終成治標之策……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單靠嚴刑峻法難以根治作風頑疾。今天的作風建設,既有“八條禁令”的制度剛性,又有“親清政商關系”的文化浸潤;既保持“節點監督”的高壓態勢,又培育“不想腐”的思想自覺。當“克己奉公”成為行動自覺,鐵規矩才能真正長出鐵牙齒,在制度與文化的同頻共振中形成不可逆轉的作風新生態。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央八項規定不僅改寫了官場“風氣譜”,也重塑了百年大黨的“精神氣”。從西柏坡“進京趕考”的警醒,到新時代“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誓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徙木立信的政治品格,書寫著自我革命的壯麗史詩。當鐵規矩真正長出鐵牙齒,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更是一個政黨永葆青春的精神密碼。(潁上縣紀委監委 朱波)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