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一、大義濟世、善行鄉里的朱氏族眾
朱文煥,每遇荒欠,族鄰乏食,皆計口授糧,歲以為常。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溪石壁大路被蛟水沖坍,輿馬負販阻塞,不前者數月。文煥首倡捐資千五百金,堅砌坦夷,至今行旅稱便。又,尊經閣、琴溪麻源新橋、霍家等橋,皆不惜多金,佽助成功。
創捐豫立義倉碑記
朱士海,賑恤饑寒,置庵田,施茶湯。倡建藁口大河石橋,獨輸六千金不足,仍鬻產成之。朱振遠,父士海。曾于藁溪大河建定遠橋,歲久決壞,振遠約同士賞后裔逢年、廷采修筑之,費三千金。歲饑賑糶,前后輸千余金。又,贊修邑中節婦祠,至贊修城隍廟,建大悲樓。朱家鼎,憫旌人之客死者,買地營葬,置祭田三十五畝,又購廣宅,使病者得所居養,約費千金有奇。易簀時猶諄諄囑后人無墜前行,故石壁路及邑中文廟,子侄輩皆踴躍鼎新焉。
二、著名經濟學家朱劍農
朱劍農(1910年——1986年) 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中共黨員,旌德朱氏朱旺村人。
朱劍農故居縣保單位
朱劍農幼年喪父,由祖父撫育成人。童年就讀于本鄉私塾及縣城高級小學,后考進南京安徽公學中學部。朱劍農早在中學時代就愛讀進步書刊,追求救國救民真理。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朱劍農東渡日本,在明治大學留學,主要研究農村經濟。“七七”事變后,朱劍農毅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此后出版了一系列研究當時大后方、解放區、敵占區經濟性質和經濟發展興衰問題的經濟書籍。1945年9月,朱劍農到四川大學任教,講授土地經濟和經濟學兩門課程。1947年他出版了32萬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這是國內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這一問題較早的學術專著,受到理論界的重視,為捍衛馬克思主義土地經濟理論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朱劍農學術研究成果更為豐碩,主要是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作用、社會主義農業級差地租和土壤經濟向題4個方面。
朱劍農從事政治經濟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五十多年,從不隨波逐流。他本著科學的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即使受到任何打擊也決不動搖。朱劍農一生,勤勉耕耘,著述等身,先后發表各種學術專著近20部,論文百多篇,共約300萬字。其中有影響的代表作除《自耕農扶植問題》外,還有《土地經濟學原理》,是我國研究土地經濟問題最早的專著。
三、為儀表工業鞠躬盡瘁的分析儀器專家朱良漪
朱良漪,旌德朱氏,生于揚州。儀器儀表技術專家,我國分析儀器行業的主要創始人和學術帶頭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主持建成我國第一臺大型同位素質譜計和氣象色譜儀。八十年代,組織領導我國重點工程30/60萬千瓦發電站,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成功完成全廠總體監控系統的設計并使之投入運行,為促進我國工業儀表產品制造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朱良漪
朱良漪祖上清末民初時從旌德舉家落戶揚州。他7歲隨父遷往奉天(今沈陽)開辦企業,12歲又隨父到北平(今北京)開廠。1947年,朱良漪與愛人同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主修內燃機工程,副修工業工程,1949年春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并通過進修博士資格考試。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少留美的燕大學生紛紛回國參加建設,雖然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但朱良漪夫婦經過短暫的準備,迫不及待地坐上了歸國的輪船。
此后,朱良漪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第一條自行車流水生產線開工,實現了“天津飛鴿”“上海風凰”小作坊式生產的變革。在他的努力下,歷經16年,前蘇聯承諾援建的中國規模最大的分析儀器廠——北京分析儀器廠誕生。在他的努力下,我國第一臺大型同位素質譜計氣象色譜儀等六大系列10多種規格的產品橫空出世,為我國核技術和石油化工、治金、電力等工業提供了新一代的科研分析設備。
1975年,朱良漪調任北京市自動化工業公司總工程師,主持30萬噸乙烯裝置儀表及自控系統工程。1982年,他在國家儀表總局時,又被委派擔任國家重點工程30/60萬千瓦發電站大型火電機組中的成套儀表與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技術總負責。他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成功完成總體監控系統的設計并使之投人運行。1991年,國家教委表彰他和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教師們一道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狀態監測系統”課題上做出的重大貢獻,授予他科學進步二等獎。盡管歷次政治運動中朱良漪都受到沖擊,但他對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信念始終未變,終于在退休前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7年,87歲高齡的朱良漪先后參與了兩個行業會議,10月舉行的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是他參加的最后一個大型活動,甚至開刀前幾天他還在病房里開會。“儀器信息網”在他去世的悼念專題里這樣寫道:“他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像一位將軍戰死在戰場上。”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