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朱旺水街
朱旺村位于安徽省旌德縣蔡家橋鎮,村落面積為12平方公里,整個村落以徽派建筑為主。朱旺村古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旌德縣旅游景點之一。
朱旺村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旌德縣五大文明古村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人文歷史以及獨特的建筑景觀,相傳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現有保存下來的明清古建筑47棟,住宅建筑布局合理而獨特,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還有保存較完好的私塾——“鳧山書院”,“茶字號”老當鋪等。
清朝中期以后,旌德朱旺村朱氏出現了許多富甲一方的商人,他們尊崇善道,常“由眾捐銀,生息置產,聚一族之生童而課之”,為地方教育事業、民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49年旌德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縣立中正小學、“鳧山書院”等小學堂的基礎上,成立了旌陽鎮一小,作為該縣初等教育的發端。
九井十三橋
位于朱旺村當中的朱溪河是當年朱氏祖先人工開挖而成,呈現出獨特的北水南流水系,河邊有當年用來飲用的水井九口,河上有用巨大的青石搭成的石橋十三座,被稱為“九井十三橋”。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旌德朱氏族人對讀書毫不松懈,歷代文人輩出。元至元(1335年—1340年)進士朱立言、朱立禮,明崇禎癸未(1643年)欽賜武進士朱升,清嘉慶甲戌(1814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朱德芬,皆為旌德朱氏。現代經濟學家朱劍農,著作近20種,學術論文100余篇,著作等身;分析儀器行業泰斗朱良漪,為中國核技術和石油化工、治金、電力等工業的科研分析設備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都是旌德朱旺村的優秀兒女。
朱溪河上游的“閑云潭”是明代朱旺村“兄弟翰林”朱則淡、朱則波之一的朱則淡伴月讀書處,其親筆手書的摩崖石刻“閑云潭影”四字清晰可辨,潭畔古戲臺遺址依稀可見。“龍潭瀑布”,一布三迭;“觀音廟”“龍王廟”寄托著古人對子嗣繁榮、風調雨順的祈盼。
朱氏宗譜
旌德朱氏與朱熹同根同祖,旌德朱氏家風家訓受朱子理學影響極大。朱氏家訓,最出名的是朱熹的《朱子家訓》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這兩篇在中國流傳極廣的家訓格言,是在不同時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賢所撰寫的不同傳世經典。兩篇名作,不僅充分體現了朱文公的理學思想,而且對朱氏所有支系后代的治家理論有著奠基性的作用,這種奠基性的作用甚至影響到了中國大多數宗族的家規家訓和家風,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家族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
旌德朱氏的家風家訓繼承了朱子理學的衣缽。家訓從衣服冠履到語言步趨,從灑掃涓潔到讀書寫文,“及有雜細事宜”,全面細致,要求嚴格。尤其有特色的是,旌德朱氏家訓一反家訓行文篇幅冗長的慣例,把家訓濃縮為精要的《家箴十則》,要義明了,言簡意賅,易記易懂,便于遵行。
旌德朱氏族人依據祖傳家訓教育子孫知事做人,不僅傳承了優秀的朱子理學精髓,同時也形成了旌德朱氏自己的家風特色。至今,旌德朱旺村仍然流傳著“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民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理家治族的根本理念。一句口語,道出了朱氏家族人丁興旺、事業發達的秘密。無論再窮再苦,都不能放棄讀書;無論如何富有,都不能丟棄勤儉持家的家風。
(旌德縣紀委監委 報送)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