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思寧
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各地深入開展,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網友紛紛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留言板留言,講述自己身邊的黨史故事。
風雨兼程: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江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中提到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的故事。劉啟耀是我的家鄉興國縣睦埠村人,他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與隊伍沖散,被迫隱姓埋名、化裝成乞丐,向附近人家討飯度日。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破衣爛衫的討米人腰間竟纏著一大包金條、首飾和銀元,他寧可討米討飯,忍饑挨凍,歷盡千辛萬苦尋找黨組織繼續干革命,也始終堅持不動用分毫黨的經費。
水云禪心77:我的姥爺陳明義是一名開國將領。姥爺13歲參加革命,經歷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隨后投身西藏建設。他與駐藏官兵一起叫響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為捍衛祖國完整、鞏固西南邊防作出了貢獻。姥爺曾說:“我這個權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只能為黨辦事,為民服務!”姥爺的話時刻警醒著我,現在的我是一名紀檢監察干部,任何時候我都會牢記為黨堅守初心,為民廉潔奉獻,為紀檢監察人的使命砥礪前行。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紀委監委組織開展“老黨員講黨史”活動,圖為曾在淮海戰役中立過戰功的退伍老兵吳德榮在講述自己的紅色故事。(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紀委監委供 王雷 攝)
紫溪芳芳:在江西省鉛山縣紫溪鄉,有一位我們的開國將軍陳仁洪。陳將軍戎馬一生,13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生為國忠誠奉獻。有一次,陳將軍的外甥專程北上請他幫忙,讓政府給予一些關照,給點錢和權。陳仁洪聽罷語重心長地對外甥說:“舅舅當的是共產黨的干部,不是國民黨的大官,沒有大富大貴,更沒有特權。我們不能麻煩政府,給政府增加負擔,想要改變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長安歸故里:在我的家鄉,有一位共產黨員的愛情故事令人無比動容。1929年,蘇區紅軍高級將領李才蓮新婚后第3天便離家參加革命去了。他的妻子池煜華獨自在家挑起生活的重擔,白天耕田砍柴,晚上趕做軍鞋、擴紅支前。李才蓮要求妻子把支前工作做好,叮囑她:“戰爭時期,消息很不確定,如果有人說我死了,千萬不要相信,記住,等著我!”為了這句話,池煜華一等就是七十余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池煜華每天倚門翹首以盼,門檻都被踏出一道豁口,她執著地唱著《哇哩(說了)等你就等你》的山歌,最后即便收到烈士證也不相信丈夫已經永遠離開。一句話,一個“等”字,池煜華至死不渝,那是老一輩革命家對愛情的堅守,也是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
池煜華老人門檻的豁口(圖片來源:新華社 譚進 攝)
清廉掌起:說起黨史故事,我想到了身邊的一位老人,他就是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鎮古窯浦村的紅色志愿宣講員陳長根。古窯浦村是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海上門戶,在“海上門戶”陳列館籌備成立過程中,陳老東奔西走,查訪、整理大量信息,為陳列館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2007年陳列館成立后,他又擔任起宣講員,至今已是第14個年頭,75歲高齡的他依然站在宣講第一線。他時常感嘆:“我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在紅色氛圍中長大,聽過的每一個革命故事我都牢記心間。讓一代代人銘記黨的歷史,是我熱愛的事業和畢生的使命。”
梁野清風:1934年底,留守中央蘇區的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以不足7000人的武裝力量完成掩護中央主力紅軍轉移的重任后,進入福建武平縣大禾鎮上湖村,遭敵軍伏擊,原中央蘇區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軍區司令員龍騰云等大部分指戰員壯烈犧牲。當地群眾就地掩埋了幾百名紅軍烈士遺體,并把長眠在此的紅軍戰士融入客家民俗,年年自發祭奠。如今,這里建立了原中央蘇區福建省黨政軍機關紅軍烈士陵園。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我們要在回顧歷史中傳承紅色基因,守初心、擔使命,不斷邁向新征程。
密城夏心:從小我就聽長輩講我們當地好黨員尚寅賓的故事。尚寅賓領導過河南密縣抗日戰爭,為尋找到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兒子歷盡艱辛,解放后他擔任過西安市委書記等職。雖身居高位,尚寅賓對待公務仍事必躬親,曾被授予“時代楷模”等稱號……每每聽到尚寅賓的故事,我都為他堅定的信仰、浩然的正氣、高尚的風范所感動,同時提醒自己要做好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