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家風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和策鞭,是對一個人的修身、齊家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合肥包公祠正門的墻上,有這樣四個字“廉頑立懦”,其意是使貪婪的人廉潔,懦弱的人立志,這四個字最早出現在《孟子?萬章下》中“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包公始終以律己、孝敬、廉潔、剛直、執著的高尚節操踐行這四個字,不僅成就了一代清官的典范,同時以這種身體力行的教育,影響教化了后人,形成了包家獨特的“孝肅”家風。
包公一生為官二十多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嚴以律己,從少年開始,就能做到不赴富人宴,不欠人情賬,為的就是將來辦案時能秉公執法,做人光明磊落。在肇慶,“包拯擲硯化渚,不持一硯而歸”的故事永載史冊。朝堂上,包拯不逢迎權貴、一身正氣,敢于與腐敗庸碌者正面交鋒。“兩彈宰相宋庠”“六彈國丈張堯佐”“七彈封疆大吏王逵”,這正是他的座右銘“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真實的寫照 。
包公一生堅持“清心治本、直道處世”,而他的后輩也都能居官者廉潔,為民者淡泊,包公家訓充分彰顯了家風,家訓雖有37個字,但言簡意賅,旗幟鮮明:“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包家行為規范的“底線”,誰如若違反家規,堅決開除“家籍”。
包公祖孫三代都是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潔自律,但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次子包綬,包拯過世時剛滿5歲,由寡嫂崔氏撫養。包綬不辜負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在任期間,清苦守節。去世后,箱囊之內,除了書籍、著述外,沒有其他值錢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銅錢。包拯的孫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曾任咸平縣主簿,崇陽縣令。他任職期間,“凡厥蒞官臨事,廉清不擾”。遺憾的是期未滿而病卒,終年41歲。清理他的財物時,人們發現竟然“了無遣蓄”,甚至喪葬費用,還是兩位堂弟資助的。包公的后代,不僅嚴格遵守了這則家訓,還不斷發揚光大,延續著包家特有的“孝肅”家風。
今天,世人對孩子最愛說的就是孔鯉過庭聞訓、孟母擇鄰而居、岳母刺字等這些教育子女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是一種家風的傳承,而包公的“孝肅”家風不僅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也為社會帶來了縷縷的清廉之風,成為為官從政者的一本應讀的教科書。(合肥市紀委監委 盧萍)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