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經過十四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以錚錚鐵骨戰強敵,譜寫了一曲曲雄壯的英雄史詩。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是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的政治力量。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黨始終將抗戰到底堅定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同一切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黨一直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譴責妥協賣國行徑
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從發動甲午戰爭、侵占臺灣島,到發動日俄戰爭、侵犯東北地區,再到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日本反動統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國,妄圖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1931年,正當國民黨統治集團調動兵力大規模“圍剿”紅軍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武裝侵略中國東北。面對大片國土的迅速淪喪,全國各界受到強烈震動,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興起。
國難當頭,國民黨政府卻對人民的抗日要求充耳不聞,實質上實行對外妥協的“不抵抗”政策,叫囂“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辱”,繼續集中兵力“圍剿”紅軍。與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便是毫不妥協的對日主戰勢力。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黨中央立即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控訴日軍暴行,并發出警告:“各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是壓迫中國,屠殺中國民眾的萬惡強盜,半年以來從萬寶山朝鮮一直殺到青島,現在又殺到奉天安東營口,中國勞苦民眾被犧牲已經累萬盈千,過去五卅、濟南慘案等更擢發難數,現在他更公開更強暴的占領中國土地,其顯明的目的顯然是掠奪中國,壓迫中國工農革命,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因此,黨號召“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必須堅決一致在爭取工農革命勝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實行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斗爭。只有廣大群眾的革命鐵拳,才能制止帝國主義的暴行,驅逐帝國主義滾出中國!”這一宣言,充分表現出中共對帝國主義毫不妥協的堅定立場。
日本占領東北后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黨中央和滿洲省委堅決站在反日斗爭最前線,及時發表反日宣言,動員人們組織起來,發起民族自衛的游擊戰爭。1931年12月,中共滿洲省委發表宣言,號召工農和被壓迫群眾“自動武裝起來,以斗爭的行動趕走日本帝國主義,這樣來實行武裝自衛”。同時指出:“齊齊哈爾與新民等地,農民自動武裝起來,龍江士兵群眾反抗日軍的進攻,只有這種斗爭,才能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滿洲。”黨直接領導下的東北抗日武裝,在白山黑水間與日軍浴血奮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的殖民統治。
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企圖以新的侵略戰爭轉移國際社會對東北問題的關注。國民黨政府以所謂“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應對事變,實際上是要在略作抵抗后仍請求英美等國調停,求得對日妥協。與國民黨的消極抗戰相反,為了鼓舞民眾的抗日士氣,中共繼續表明了堅決抗日的立場。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關于動員對日作戰訓令,正式宣布對日作戰,號召全中國工農紅軍和廣大被壓迫民眾,在蘇維埃的旗幟之下,積極參加和進行革命戰爭,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一切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徹底爭得中華民族真正的解放和獨立。同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也發出《關于紅五月運動中實行對日宣戰的動員決議》,號召全國“民眾自動武裝起來,站在蘇維埃領導之下,一致的對日作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對日宣戰,與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嚴重,黨繼續高舉抗日旗幟。1933年1月,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等名義起草的宣言正式發表。宣言首次提出中國工農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協定。這三個條件是:(一)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二)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三)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宣言公布后不久,日軍便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一時間,熱河淪陷,平津危急。然而,國民黨政府卻繼續堅持反動的“剿共”方針,急于同日本妥協,甚至提出“侈言抗日”者,“力斬無赦”。5月,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日本對中國東北和熱河的侵占,并使得整個華北門戶洞開。對此,蘇維埃政府發表通電,堅決否定協定的內容,并號召全中國民眾一致起來反對國民黨的賣國行徑,以堅決的革命斗爭——罷工、罷課、罷市、群眾示威、組織民眾自己的武裝隊伍來反對與阻止此項密約與協定任何一條的實行。這一宣言,再次重申了中共以全民族革命戰爭來反擊日本侵略,反對投降賣國行徑的鮮明立場。
全民族抗戰中,黨堅決反對投降,引領著奪取抗戰勝利的正確方向
1935年11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勝利結束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共中央即于11月13日發布《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宣言指出:“在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我們的出路,只有堅決的武裝起來,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與打倒賣國賊首蔣介石國民黨的革命戰爭。”宣言提出中國工農紅軍愿同“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12月,黨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順應抗日救亡運動新的高潮,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決定“向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漢奸賣國賊展開神圣的民族戰爭”。會上,毛澤東特別指出在目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產黨和紅軍不但要充當發起人,而且應當成為堅強的臺柱子,從而使日本帝國主義者和蔣介石所使用的拆臺政策,不能達到最后的目的。會議決議也指出,共產黨在抗日統一戰線內部,既要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又要堅決不動搖地同一切動搖、妥協、投降和叛變的傾向作斗爭。共產黨必須以自己徹底的反日、反漢奸賣國賊的言論和行動去取得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制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23日,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愿同國民黨人和全國同胞一道為保衛國土流盡最后一滴血,反對一切游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9月,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為中心,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于發展起來。在這一旗幟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開始了中國近代以來空前規模的民族革命戰爭。
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對抗戰是比較努力的。然而,1938年10月后,隨著日本在戰略相持階段調整對華政策,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分化、誘降,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公開投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妥協倒退傾向。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將對付共產黨作為重要議題,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針。這一時期,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雖然沒有放棄抗戰,組織了隨棗戰役、昆侖關戰役、綏西戰役、棗宜會戰等軍事行動,但同時卻開始暗中與日本進行“和平談判”。雙方的談判雖未獲實質性進展,但都不愿完全關閉和談大門。
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相持階段到來后的復雜形勢,提出堅持團結抗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方針。鑒于國民黨反共傾向和對日動搖妥協的加強,中共中央指出:中國抗戰出現了中途妥協和內部分裂的兩大危險,但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所以同時存在著團結抗戰和分裂投降兩種可能。黨的任務是要清醒地認識時局的嚴重性,從思想上、組織上有所準備,準備輿論,準備群眾,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的突然事變;同時要竭盡一切可能,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進行堅決的斗爭,維護團結抗戰的局面,爭取時局的好轉。
1939年7月7日,黨中央在紀念全國抗戰兩周年發表時局宣言,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在艱難的條件下,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領導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堅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進攻;開展強有力的反投降斗爭,聲討汪精衛集團的叛國投敵行徑。同時,針對蔣介石集團既動搖妥協又不敢公開放棄抗日,既積極反共又不敢徹底破裂國共合作的兩面態度,黨中央認為,只有進行堅定而恰當的斗爭,才能維護抗日統一戰線,爭取時局的好轉。因此,黨中央決定采取革命的兩面政策,一方面堅持團結合作,幫助和推動國民黨進步,使局勢向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對其妥協動搖和倒行逆施進行堅決斗爭,以斗爭求團結。
1940年,為了打破日軍“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黨領導下八路軍的105個團約20余萬人,對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百團大戰,使全國人民看到,八路軍在極為困難的環境中不僅發展壯大起來,而且能夠給予敵人強有力的打擊。這次戰役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當時,國民黨內因為國民黨軍在宜昌等地的軍事失利,涌動起一股強烈的妥協投降暗流。百團大戰的進行,不僅牽制了日軍兵力,遲滯了日軍“南進”計劃,而且支持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有力地遏制了國民黨內妥協投降的暗流。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先進政治力量,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廣大共產黨員在戰爭中,表現出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精神和為人民利益貢獻出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烈士等是他們的杰出代表。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付出極大犧牲,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此外,作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不僅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爭取對統一戰線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團結其抗日的同時,對其反共投降活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最大限度動員全國人民抗戰,最大限度地反抗日軍侵略和漢奸賣國賊,最大限度遏制國民黨內頑固勢力反共投降活動的有力武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徐嘉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 整理)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