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周書》記載,周成王在王都豐邑督導整頓“官君子”時,訓誡各級治事官員要忠于職守、勤于政務,并以“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勉勵大家。大意是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因為有宏大的志向;豐功偉業的實現,在于勤奮不懈的努力。勤奮的核心要義,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做事盡心竭力、克勤克儉。正所謂,“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
不惰,即為勤奮、勤勞、勤勉、勤懇。這些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懸梁刺股、帶經而鋤、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無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奮刻苦的奮斗歷程,也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奮斗的精神財富。“君子終日乾乾”。真正勤奮之人,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紛擾不煩的耐心、貞固不變的氣質。他們深知一曝十寒、一作十休的危害,也明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道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努力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勤奮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歷史上許多成就一番功業者,無一不是“惟日孜孜,無敢逸豫”,都有過“三更燈火五更雞”那樣的勤奮經歷。“書圣”王羲之,自幼研習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心摹手追,自成一家。“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就是他永不懈怠的勤奮描摹和練習。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宋濂的成功之道,生動詮釋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
業精于勤荒于嬉。與“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嬉”,是懶惰和懈怠,由此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荒廢,乃至失敗。“百事由懶做不成,臨老噬臍悲已晚。士而懶,終身布衣不能換;農而懶,食不充腸衣不暖;工而懶,積聚萬貫成星散。”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寫道:“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對于仲永的通達聰慧,其父并沒有教育他勤奮學習、再接再厲,而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久而久之,在仲永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過了七年之后,更是“泯然眾人矣”。可見,即使天資聰穎、先天條件過人,但如果沒有后天的勤奮努力,一樣會沉淪、平庸。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歷史會記住每一個勤奮拼搏的身影,每個時代圖景鋪展的背后都離不開無數勤奮之人的付出。無論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情,也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始終保持勤奮刻苦、勇于拼搏的態度和勁頭,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和堅守,終將成就不凡人生。(王李彬)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