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荀子,名況,是戰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他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思想,同時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成就。其思想理論被后世編為《荀子》一書。《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它論述了學習的必要性、方法、目的等。荀子認為,人要終身通過學習去完善自身、善用自然的力量,最終達到“能定能應”的境界。《勸學》提供的治學之道,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勸學》開篇即提出明確的主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將學習設置為全篇甚至全書的第一個問題,這與荀子的人性觀緊密相關。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通過學習來完善。學習,也就成為人成就自己、利用自然界、造福于人的根本方法。“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荀子治學之道的核心觀點。
荀子以一系列例子來說明持續學習的價值。“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持續不斷的學習,可以使一個資質普通的人突破原本的起點。人們也從此便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比喻贊嘆那些實現極大超越或比師長更優秀的人。“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天然形態的木材,經過“輮”的加工,也可以成為形態合理、大有用處的工具。同理,各種各樣的人,經過學習,就可以真正進入和適應社會、發揮自身的潛能與才干。荀子以比喻說明了學習對人的塑造作用,而后引出結論:“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想要明智、清醒、行為沒有過錯,就要像木頭、金屬受到加工一樣,廣博地學習,并每天反思、覺察自己。“終身學習”的主張,由此得到了明確的理由。
以積累、聚焦為學習原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對荀子來說,“積”是學習的根本原則。“風雨”“蛟龍”“神明”“圣心”,這些恢宏、瑰麗的意象與超越性的境界,都是從最平凡的“積”中得來的。這里的學習其實已經超越了智識的增加,完善的是人的整體境界。“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跬步”“小流”出發,人就可以達到千里之遠的地方、成就江海的浩瀚與遼闊。
積累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漫無目的會分散積累的力量。只有用心專一,才能聚焦積累的力量,保障其方向。所以,荀子提出學習的另一原則“用心一也”,并以蚯蚓和螃蟹為例來說明該原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蚯蚓與螃蟹雖然力量對比懸殊,但各自努力的成效卻因“用心”而大不同。哪怕再柔弱的人,聚焦自己的精神與力量,未必得不到好的結果。用心專一,是每個學習者積累時必須注意的方向性原則。
學習的具體環節和方式方法
那么具體而言,人應該如何學習呢?荀子給出了一系列答案。
第一,研讀經典。學習最重要的內容便是研讀經典。在他看來,《詩》《書》等經典包含著天地間的學問、秩序與和諧,是天地大德最純粹、最完全的顯現。在對經典的終身研讀中,普通的士人自身也能漸漸轉變為圣人。
第二,用心體會。“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讀經典不能只用眼睛去讀,更要銘記于心,讓經典貫通于身體,于動靜之間無不踐行經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經典不應成為夸耀與取悅的談資。對經典的浸透式學習,是為了真正地滋養身心、自我成長。
第三,親近君子。“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親近賢者。經典離人終究有些距離,而君子的言行,不僅可以教給自己崇高的道理、還可以在生活中展示道理的應用。
第四,看重禮制。“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荀子認為,對道理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在看重禮制上。否則,士人的覺察與思辨就仍停留在個人的世界里,不能真正進入社會發揮作用。
第五,交流有方。“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學習除了個人的閱讀、思考、實踐,還有與人的交流。為了使交流更加有效,也為了自己不被引入歧途,交流對象的選擇就非常重要。謙遜有禮的人,才值得與之探討道的宗旨。言辭和順的人,才值得與之探討道的義理。以誠懇的狀態傾聽的人,才值得與之交流道的精微之處。
荀子一步步地說明了學習中的具體環節和方式方法,提示了易入歧途的風險,將學習落實為一種可操作的事。
學習的目標是讓自己成為完善的人
如果說開篇的主張是荀子召喚我們去爬一座山,那么后續對學習的一系列討論,就像是他親自帶領我們攀登一條山路。那從未見識過的山頂到底是什么景色呢?學習如果是“為己之學”,最終我們會因此成為什么樣的自己呢?“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學習最后使自己對善好、正當的事物有本能的喜好,如同感官喜好繽紛的對象一樣。“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到了那個時候,權力與利益不能搖撼自己,人多勢眾不能改變自己,天下萬物也不能讓自己動蕩搖擺。活著的時候是這樣堅定,死的時候也是如此,這就是德操。內在堅定、沉穩,才能應對外部世界。內在堅定,應對得宜,這就是完善、整全的人了。天顯現著自己的光明,地顯現著自己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就在于其整全、完善。
《勸學》是一篇邏輯清晰的文章,但也充滿了激情、想象與理想。我們跟隨著荀子的指引,一步步領略學習的奧義,最終眺望那人能達至的“成人”境界。這樣完善而美好的境界,雖然需要努力攀登,但好在它對所有人開放。當我們動搖時,只需記得那句叮囑:“學不可以已。”(翟婷)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