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圖①:耙耨圖中,農夫披蓑戴笠,叱牛在泥濘中前進。深耕則易耨,人站在工具上,因此甚費牛力。故詩云“泥深四蹄重,日暮兩股酸”,讓驅使耕牛者不忍下鞭。一天勞作下來,農夫和耕牛身上往往都沾滿了泥巴。
圖②:插秧圖中,壯勞力最多,家中男性基本都要上陣,他們分散在拔秧、運秧、分秧、插秧各個環節上,既爭先恐后又井然有序。
圖③:灌溉圖中,畫出了古人常用的灌溉工具——桔槔。其機械原理是利用杠桿結構,前懸水桶,后墜重石,起落之間,汲水灌溉,省時省力。
圖④:持穗圖中,農人持鏈枷(一種像雙節棍的打稻工具)抽打稻穗,使其脫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睆姆N子變成糧食,從田間走上餐桌,一粒大米,要經過多少路,才能來到我們的面前?數百年前,古人用畫筆畫出了答案。
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一代代人都離不開土地,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留下了豐富浩繁的農耕文化遺產。在古代繪畫藝術中,《耕織圖》是一個熱門題材。它起源于南宋時期,畫家樓璹畫了第一個版本,到清末這八百余年間,曾多次被畫家臨摹,各種版本層出不窮。
所謂《耕織圖》,不是一張圖,而是由一組獨立的畫面有機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連續的畫面,與我們今天的連環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畫面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勞動者耕作與蠶織的場景和詳細的生產過程,從而起到了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推廣耕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作用。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版本,是清朝畫家陳枚所繪。陳枚版《耕織圖》分耕、織兩部分,其中耕圖23幅,介紹了整個耕作的過程: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籭、簸揚、礱、入倉、祭神。從中不僅可以了解古代稻米產收的工序,學習古時的農耕智慧,更可體味農家耕作的艱辛。我們不妨沿著畫中所繪工序,一起來看“粒粒”為何“皆辛苦”。
浸種。這是耕作的第一步,即用水浸泡稻谷的種子,從而讓種子發芽能快一些。這一步看似簡單,其實也并不是件容易事兒,不同的種子對水溫和時間的要求都不一樣。
整地。此過程包括耕、耙耨、耖、碌碡,即第二至五圖所繪的場景。耕,是用犁翻地松土,為播種做好準備。這是個費力的活兒,在沒有農業機械的年代,牛是農人最得力的助手。然后是耙耨(圖①),指把耕過的地里的大土塊弄碎弄平,再把土里的草根清理干凈。耙、耨分別是碎土平地和鏟除雜草的農具。耖,是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種農具,把土弄得更細。碌碡,是將翻整過的土地弄平整,為下一步布秧做準備。
育苗。包括布秧、初秧、淤蔭,第六至八圖描繪了這一環節。布秧,即播種育秧,是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俗話說:“秧好半年糧。”播種時機的選擇和疏密的控制,都得憑經驗和技術。農人們往往挎簍于田間,邊行邊撒,播撒的不僅是稻種,也是對豐收的希望。初秧,是等待稻谷萌芽的一段時間,這可以算是農人們少有的愜意時光。淤蔭,是初秧后農人進行田間管理的過程,要及時拔除雜草、撒草木灰,以滋地力,促苗成長。正如詩云:“從來土沃借農勤,豐欠皆由用力分”。
插秧。包括拔秧、插秧兩步,是水稻種植過程中最緊張、最繁忙的工序。拔秧,是將秧苗拔出后拿到平整好的水田邊。插秧(圖②),是將秧苗插到水田中。拔起的秧苗需要立即種下,還要避開正午的烈日。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既要爭搶農時又要井然有序,詩里是這樣描寫的:“溪南與溪北,嘯歌插新秧。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
除草。第十一至十三圖為一耘、二耘、三耘,耘就是除草,前后要經歷三次除草。一耘時,正是“豐苗翼翼出清波”的時候,雜草不能跟秧苗搶營養,所以要鏟除荑稗稂莠。二耘是除掉割后復生的二年或多年宿根性雜草,如蘆葦、莎草等。三耘往往正值盛夏,最是難熬,需要農人在烈日下暴背炎蒸,真是“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這也正是為何俗語會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灌溉。灌溉貫穿著水稻成長的不同時期,需要保證稻田的適宜水位,遇到暴雨及時排水,遇到枯水則及時灌溉。灌溉圖(圖③)中描繪了古人常用的灌溉工具——桔槔。據載,早在商朝,人們便使用桔槔進行灌溉,其機械原理是利用杠桿結構,前懸水桶,后墜重石,起落之間,汲水灌溉。但即使借助這樣的工具,到了六月,面對需要灌溉的廣袤田地,農人們還是要不停地勞作,常常是“轉盡桔槔筋力瘁,斜陽西下未言歸”。
收獲。當稻熟穗垂時,就到了收割的季節。第十五至十六的收刈、登場二圖細致地描繪了農家的豐收盛況和喜悅之情。收刈,便是稻谷成熟后的收割。雖然此時還是驕陽似火的天氣,但卻擋不住人們收獲的欣喜,即使汗流浹背,仍揮鐮搶割。割下來的稻穗扎成捆,一擔一擔挑到稻場。登場,是人們擇一空地或者場院作為稻場,將稻捆于此堆積成草垛,暫時安置晾曬。
貯藏。第十七至二十一圖中,持穗、舂碓、籭、簸揚、礱五步,均是稻米入倉貯藏前的準備。持穗(圖④)即俗稱的打稻子。豐收后要趁天晴,抓緊時間打谷脫粒,以便晾曬。所以此時鄉間到處是新谷登場、打稻聲聲之景,有詩為證:“霜天曉起呼鄰里,遍聽村村打稻聲”。
打稻晾曬后便要進行稻米的深加工。首先要舂稻去殼。農家最常用的舂米工具是碓和杵。碓,由石、木做成,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桿的一端裝碓頭,即一塊圓錐形石頭,碓頭下置石臼放入谷物,木桿另一端腳踏操縱,碓頭一起一落進行舂米。杵,一種手持式舂米工具,可木制也可石制,形似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錐,使用時相當于手持碓頭來舂米。相對現代機械農具而言,舂米是一件很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每逢舂米時節,“比舍舂聲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時”。
去殼后的稻谷,用篩子篩凈后即得糙米。之后在場院要臨風揚簸,借助風力吹一遍,只留下發育飽滿的糧食。最后再進行一次精細加工——推礱舂米。礱為一種類似磨的舂米農具,它可將稻米的最后一層糠皮去凈,從而得到飽滿的大米。
最后是稻米入倉蓋藏,一年的稻作生產終于可以休止。人們不忘神靈的護佑而得此豐登之年,沐浴更衣、虔誠謝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
今天,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高產雜交水稻等技術的推廣,農民的勞動強度已經大大降低,《耕織圖》中的很多場景早已成為歷史記憶,但農耕的原理與辛勞,卻依舊和古時很相似。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粒粒糧食走過的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汗水。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敬畏每一粒糧食?(郝思斯)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