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進入汛期,我國南方多地強降雨,局部地區遭遇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發生洪澇、泥石流、山體塌方等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造成了人身和財產損失。在各地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團結奮戰,積極抗洪搶險的同時,中華大地上數以萬計的水利工程,也在守護著人們的安寧。
治水,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幾千年的話題。作為農業大國,中國以農立本,以水固本。早在上古神話中,就有許多關于治水的傳說。大禹治水,成就了中國古代國家歷史的開端。現有文獻記載中,最早出現“水利”一詞是在戰國《呂氏春秋》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記述了從禹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水利因此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的含義。
古人云,“圣人治世,其樞在水”,水利灌溉、河防疏范是歷朝歷代的國之大政。治水是社會生產之基、生活之要,在經濟發展、治國理政中處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華治水文明史。炎黃子孫將夢想與實踐相結合創造了許多世界奇跡。如,現在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是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潤澤千萬畝良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歷史上人們熟知的一些清正愛民的官吏,如白居易、包拯、蘇軾、林則徐等人,都曾有過治水的政績,修水利、厚農桑,被百姓愛戴、后世敬仰。
治水,從民生連接著民心。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群眾中走來,深知民間疾苦。近代以來,舊中國國力衰敗、政府腐敗無能,治河無力,長江、黃河、淮河堤防多次決口,水患頻頻,民不聊生。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十分重視修塘筑壩、興修水利。新中國成立后,水利建設被列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黨中央先后提出許多治理、開發、保護江河的戰略目標,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后,荊江分洪工程、三門峽、龍羊峽、引灤入津、葛洲壩、引黃濟青、小浪底、長江三峽、南水北調,一大批重點水利工程陸續建設投入運行,為保護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治水與5000年歷史相伴相生,不但凝結出寶貴的治水智慧,更積淀出偉大的精神,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眾志成城、敢于勝利,體現在一次又一次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中,體現在一個個宏偉的水利工程中。
目前,全國各類水庫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200多座增加到近10萬座,5級以上江河堤防達30多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7倍多。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大江大河已經基本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但在當前的嚴峻汛情下,要看到我們水利建設和防汛體系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必須秉持新發展理念,以科學技術手段不斷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提升防汛能力和水平。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綠色之本。現代水利的內涵,不僅僅是防洪、排水、灌溉、水力,還包括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等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重大國家發展方略。大江大河有“大治”,我們正在譜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篇章。(聶新鑫)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