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庚子清明如期而至。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正在朝積極向好的態勢拓展,但隨著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國內疫情反彈風險依然存在。清明適逢疫情防控,如何保持清醒頭腦,慎終如始抓防控,做到理性追思、文明祭掃,讓庚子清明更“清”更“明”,顯得十分迫切重要。
理性追思拂新風,安全文明過“清明”。近日,安徽省民政廳下發《關于做好清明祭掃工作的通知》、聯合安徽省文明辦共同發布《清明節安全文明祭掃倡議書》,要求暫停組織集體公祭,倡導外出人員在清明節期間,不返鄉、不跨區域祭掃,鼓勵網絡祭掃、代理祭掃等新方式。疫情防控期間如何過好清明,似乎是個難題,但其實并不難做。清明祭祀是為了緬懷先祖,祈求生者安康,在復雜多變的疫情之下,與其冒險扎推祭祖,不如采取網上獻花、留言寄語、居家追思等方式,減少出行聚集,畢竟生者安康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歷經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家對生命健康的珍惜和感悟,對生活方式的更正和選擇,都有了新的思考,此次文明追思倡導不應只是疫情防控的權宜之計,更應成為引領移風易俗新風尚的良好開端。
持之以恒抓作風,清正履職促“清明”。春和景明,追思親人乃人之常情,但從各地通報的案例來看,這也是黨員干部極易發生違紀問題的重要時間節點。顧往昔,周永康為仕途數次叮囑修祖墳、李春城花千萬遷祖墳的鬧劇早已成為坊間茶余飯后的笑談。再回首,2019年清明前夕,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的“以案示紀”專欄中,曝光了某縣殘聯公車私用、某村支部委員縱容家人翻新擴建祖墳、某區民政局以“清明期間協助公墓管理補貼”“造墓工程驗收誤餐補貼”等名義違規發放津補貼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充分反映了紀檢監察機關聚焦清明期間易發多發問題,敢于動真碰硬,嚴肅執紀問責,對頂風違紀行為露頭就打、絕不姑息,持續保持糾治“四風”的高壓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指出,要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保持定力、寸步不讓,防止老問題復燃、新問題萌發、小問題坐大。因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必須緊盯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加大清明期間監督檢查和明察暗訪力度,緊盯公車私用、搞隱秘聚會、違規吃喝宴請等老問題,嚴肅查處隱形變異“四風”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曝光一起。堅持“一案雙查”,嚴格追責問責,持續釋放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
率先垂范好家風,清廉教育倡“清明”。家風正,則子女興。愛國敬業、崇德向善、勤儉清白……這些好家風,是祖先留下的精神力量和寶貴財富。“氣清景明”,既是人們對自然人文之景的要求,又是人民群眾對黨風、政風、社風清正的期盼。紀檢監察干部作為“打鐵人”,應帶頭移風易俗,引領家庭成員樹立“過一樣的清明,踐行不一樣的文明”的良好家風,讓孩子在清明節感悟親情、感念先人、感懷歷史,激發廉潔治家的信念和奮斗拼搏的決心。同時,還要把清明節當做錘煉廉潔觀、弘揚文明觀的“磨刀石”,扎實開展廉潔教育,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制作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強化紀律規矩意識,使廉政教育溫馨化、時代化、延伸化,讓清明時節勁吹文明之風。(宣城市宣州區紀委監委駐區檢察院紀檢監察組 張妍)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