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要把“改”字貫穿始終,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夠當下改的,明確時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時解決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過不斷深化認識、增強自覺,明確階段目標,持續整改。
——習近平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這句話出自唐韓愈的《五箴》,其意是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而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卻不改,說明他是個沒有勇氣的人。
古人很注重改過。《周易》就講道“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宋李覯《易論第九》“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強調了知過改過的重要性;明袁了凡在《了凡四訓》里,則結合自身經歷和畢生學養,講述了“知行合一”的改過之法。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錯,關鍵在于是否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能否改過從善。古往今來,先賢之所以受人尊重,正因為他們有“聞過則喜”的高風亮節,“知過不諱”的坦蕩胸襟,“改過不憚”的知恥后勇。知是改之始,改乃知之成,二者正向交互、相輔相成。對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來說,何以知過、如何思過、怎樣改過,不僅是衡量個人素質的標準,也是政治成熟與否的重要表現。
“知過”為先。有“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覺。《禮記·中庸》中有云:“聞過而終禮”,即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就會開始掌握行為規則,最終到達禮的境界。何以知過?一曰“重自省”。《亢倉子·訓道篇》說“君子檢身,常若有過”,《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圣賢們的“三省吾身”要義在于經常反躬自省、時時警誡自己。二曰“聽民聲”。民聲乃群眾之真意,若能虛懷而納之必能得其真、受其益。戰國時齊王采納鄒忌之諫,“燕、趙、韓、魏皆朝于齊”;漢高祖劉邦一生納諫不止,乃至逐鹿中原,建立起大漢王朝;唐太宗秉持“君有違失,臣須直言”的態度,屢屢支持并聽取魏征的直諫,為“貞觀之治”打下堅實基礎。反觀之,西周厲王對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規勸無動于衷,凡議論其過失者立殺不赦,最終失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之言,允許越國求和并下令撤兵,直到被“三千越甲”所破之時,方才自悔不已。
“過而不思,其過愈顯;過而思之,思而改之,善莫大焉。”思過是對自身的一種審視,是不斷糾正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經過程。如何思過?悔悟為第一階段。“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也。”有了悔意,方能轉化為改過遷善的行動。清人郭琇任吳江縣令時,上司余國柱是個巨貪,他也沒能抵擋住一些誘惑。后來新任上司湯斌到職后,著手整治官場貪腐之風,對郭琇的行為嚴加斥責,使其無地自容,悔恨不已。郭琇痛定思痛,和衙役一起挑來清水,把縣衙大堂沖刷得干干凈凈,并貼出告示:從前的郭琇已經死了,現在的知縣是另一個郭琇。從此,郭琇不僅自己清廉自守,而且還成了“打虎英雄”,被稱為“鐵面御史”。知恥羞愧,是郭琇“洗屋雪恥”的先決條件。思過還須明理。深刻剖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形成內心深處的清醒和下一步改正的方向,是思過的另一階段。
知過、思過,更要有改過之行,如此方為天下之大勇。王陽明心學有言:“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遺憾的是,晉靈公未能真正改過,殘暴依舊,最終被臣下刺殺。若是真心改過,務須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絕不能藏著掖著、捂著蓋著、虛著飄著、慢著耗著,最后“諱疾忌醫”“病入膏肓”。明朝宰相徐階就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一年,他擔任浙江省主考官,閱卷中間發現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顏苦孔之卓”這個典,他百思不得其出處,遂批上“杜撰”,“置四等”。當時,凡卷子上有主考的不佳評語,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領責”。這位士子捧著卷子上去,為自己申辯:“大宗師見教誠當,但此語出《揚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徐階連忙從太師椅上站起來,應聲云:“本道僥幸太早,未嘗學問,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
把目光投射于我黨98年的崢嶸歲月,我們黨之所以偉大、光榮、正確,不是因為它不犯錯誤,而是它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勘誤糾錯。在大革命失敗后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土地革命初期糾正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遵義會議及之后糾正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反思急躁冒進的失誤……一次次勇于自我糾正,一次次轉危為安,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優良傳統又有了新的傳承和發展。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黨中央發揚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向全黨發出的自我檢視的時代要求,是不斷立根鑄魂、糾正偏差的行動號角。我們相信,共產黨人的初心必能永不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葉錦燦 元和)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