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李恂(約公元一世紀后期至二世紀前期),字叔英,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人,是東漢時期一位以清廉著稱的官員。
據《后漢書.李恂傳》記載,李恂“少習《韓詩》,教授諸生常數百人”,自幼博聞強識,聞名鄉里。后來入朝做官拜為御史不久,奉命持節出使幽州,廣施朝廷恩澤,安撫境內北狄等少數民族,完美地完成了任務。有心的他還將沿途所經地區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軍事要沖繪成圖冊,達百余卷,悉數上奏,漢章帝深為贊賞,即擢其為兗州刺史。任兗州刺史期間,他勸課農桑,“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一無所留”,據說就是李恂把胡蒜引進山東相傳相種的;興利除弊,發展有益利的事業,革除各種弊端,從而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頗有政績。生活上崇尚節儉,粗米淡飯,清貧簡樸,常“席羊皮,服布被,食不二味”。唐.謝偃《塵賦》曰:“屢空范丹之甑,時臥李恂之被”。
后來李恂升為張掖太守,威嚴沉毅,忠正耿直。大將軍竇憲當時正率軍出擊北匈奴,屯兵武威,遠近官吏為巴結竇憲,爭相饋送厚禮,李恂卻奉公不阿,上交不諂,拒不行賄送禮,結果遭忌免官。由于李恂在朝素有威望,漢和帝誅殺竇憲后,不久又任命其為謁者,持節出任西域副校尉。持節副校尉是代表中央行使軍政大權的地方最高長官,當時“西域殷富,多珍寶”,諸國的君主、官吏和商人按慣例多次給李恂贈送奴婢、宛馬、金銀等,李恂非常有定力,堅決不受饋,“一無所受”。唐.李瀚《蒙求》詩:“田豫儉素,李恂清約”。紀連海評《后漢書》說:“不送禮也不收禮的李恂。”
清廉自潔、不阿權貴的李恂,終不能為奸黨所容,改調為武威太守不久就遭人讒言誣陷被罷職免官。
李恂任職張掖太守期間,與西域各少數民族一起,多次打敗北匈奴的侵擾,設計捉拿誅殺匈奴虞帥,打通東
漢和車師、伊吾等地的聯系,深得西域各族人民的愛戴。被免職后的李恂,不怕吃苦,兩袖清風,千里徒步
回到故鄉,結草廬隱居山澤之間(后有語:“李恂結草,轉添布被之歡”),與其弟子靠編織蘆席維持生活。
后來羌族叛亂,一直打到安定,他被羌人俘虜,羌人早就聽說過他的為人,非常敬重他,就將他放了并一路
護送出境。李恂來到洛陽,“時歲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各遣子饋糧,悉無所受”。后李恂遷居陜西函
谷關,謝絕友人的資助,以拾野果、草籽、橡實而自資,96歲高壽無疾而終。
《東觀漢記》記載,李恂遭父母喪,六年躬自負土樹柏,常住冢下。李恂早期以教書為生,穎川太守李鴻素聞其名,便聘請他代理功曹一職,李恂尚未到職,而州里召他做從事,恰逢李鴻不幸病逝,恂乃辭官不受,親自護送李鴻的靈柩還鄉安葬并為其守孝三年,敬自己的恩人如敬自己的父母。李恂孝親敬長的故事流傳千古,為后人稱頌。
通讀史書,凡青史流芳者都似李恂,為后人垂學。李恂一生恪守東漢士人名節,先后歷任侍御史、兗州刺史、張掖太守、西域校尉等職,不畏權勢,清約率下,盡力于所事,受到時人的敬仰和贊譽,以清廉忠義著于天下。現在我們只要說到古代“廉”官,就會想到楊震拒禮、李恂不受饋;說到古代“清”官,就會想到“李恂被”、“于青菜”。(天長市紀委、市監委 王保松)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