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申端鋒,男,1980年2月生,山東曹縣人,2009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黨風廉政建設研究基地專家。現任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黨中央中紀委用家風建設推動黨風廉政建設,用家風家訓涵養廉政文化。在這一背景下,績溪宅坦村的胡氏家風家訓的價值得以再現,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優質資源。
宅坦村胡氏家訓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胡氏家風的活態傳承,胡氏家風不只停留在紙面上,在每個時期都有鮮活的案例支撐;二是胡氏家風的立體化傳承,宅坦村不僅有明嘉靖以來的族譜族規和村務檔案,還建有村級博物館,使得家風家訓可以觸摸,更加適合參觀學習;三是胡氏家風的研究實力強大,宅坦村與南京大學、上海大學、安徽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宅坦胡氏家風進行了系統的挖掘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在理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之,我認為績溪宅坦胡氏家風對于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家風建設,對于黨風廉政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進一步弘揚和推廣。
唐力行,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上海師大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大學術委員會委員,著名徽學家。曾為蘇州大學地方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社會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95"規劃學科專家組成員。1997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博士和碩士點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曾赴日本東京大學、大東文化大學、臺灣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等地講學、合作研究。
我是多次到過皖南的半個徽州人,寫過不少有關徽州的書,其中《徽州宗族社會》的第三章時便對宅坦村的作了專題研究。我與宅坦村結下了不結之緣。在系統研究宅坦村的宗族文獻時,體會到宅坦胡氏宗族的家訓祠規具有以下特點和特色:
一、宅坦村的族約祠規不是簡單地書寫儒家信條,而是源于生活實際,為胡氏的生存系統服務的,因此是接地氣、有生命力的。宅坦村地理條件并不好,但在宗族的組織下,族人們在村后山上修筑大塘,然后引水入村,又在村內開挖了20多口水塘。各塘均有明暗水道相通,定期換水。營造出一個適合人居的環境來。宗族還擔當起溝渠水塘的管理職能,務使溝通,永無雍滯,并以嚴厲的族規家法制裁污染水質的行為,使水質保持潔凈。我們從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一時召開的祠務會議記錄上,可以看到其討論的第五個問題是:關于塘水利應如何修理保管案。最后決議:推選下門胡敦賢、下門胡進益、中門胡立恒、后門胡福淦、前門胡慶祥為水利管理員,并定于即日施行之。每年監管,議定由祠堂首事兼理之。宗族通過家訓族約擔當起鄉村社會的管理職能。
二、明代族譜的族約言簡意賅,民國版胡氏祠規四大款十六條,系統性強,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維系著地方社會的和諧與秩序。
三、宗祠管理條例嚴謹規范,如管理祠產錢、帳、匣、鎖四人分管,修建宗祠設“監察股”、宗祠大事開會公決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宅坦胡氏家風、祖訓、祠規、族約齊全,環環緊扣,又有大量鮮活的案例,是重構家族文化實態的極好范本,也是有著推廣和實踐意義的。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