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村集體的資產有多少、收入花在哪兒、支出合不合理,這可是我們村民的‘錢袋子’大事。”面對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的回訪,淮南市謝家集區孫廟鄉王集村村民盧大哥激動地說,“現在不一樣了,村里不管是掙錢還是花錢,都明明白白公示出來,咱心里透亮著呢!”
這抹“透亮”的背后,是謝家集區紀委監委對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的持續深耕。近日,該區紀委監委對政策落地、資金流動、資產盤活等關鍵環節強化監督,通過“查個案、促整改、建機制”的閉環治理,讓“三資”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同時,通過開展“一賬一檔”清查工作,建立起農村集體“一份涵蓋家底的經濟臺賬、一套群眾看得懂干部說得清的財務公開檔案”。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經濟臺賬107個,財務公開檔案73份,其中涵蓋固定資產、集體資源以及債權債務等多方面內容,每份檔案都按季度劃分收支明細模塊,將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表述,并附帶村民質詢記錄與答復材料,真正實現“群眾看得懂、干部說得清”。
“小切口”連接著“大民生”。該區紀委監委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具體問題入手,以點帶面打開突破口。針對部分村財務公開“看不清、看不懂”的問題,從規范公開形式、簡化專業術語等細節入手,把收支明細制成明細表,在村部公示欄、微信群和“小微權力”一點通平臺同步公開,讓村民能清晰了解集體資金去向,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一系列規范舉措推動農村‘三資’管理煥發新面貌。自“三資”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各村財務公開頻次從以往的每年4次提升至如今的每月1次,村民對集體事務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參與集體事務的熱情也明顯高漲。
“治理‘三資’沒有終點線,我們會繼續用‘小切口’精準發力,讓每一分集體資產都花在明處、暖到民心,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謝家集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淮南市紀委監委)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