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進行更高水平的利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源頭管控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利用存量土地……近日,在2024年全國土地日前夕,記者來到安徽省合肥市,探訪自然資源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典型案例,看當地如何統籌土地開發和保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讓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鮮明。
在合肥市西郊的中安創谷科技園,一片寫字樓圍湖而建,分布錯落有致。記者一行邊走邊看,入園體驗合肥市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試點打造的產業創新升級示范項目——中安創谷項目。“該項目總占地 1500 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 300 萬平方米。按照有關部門規劃,園區落實‘園區-單元-項目’約束性要求,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并實現全球路演中心、運動中心、美食中心、托幼中心、黨群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務設施的混合利用,以及地下空間的復合利用。”中安創谷科技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芳介紹,該項目的用地效率較高,也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目前,畝均投資強度超過1000萬元,去年實現畝均產值7141萬元、畝均稅收208 萬元。
圖為位于安徽合肥市的中安創谷科技園區景觀,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建筑分布錯落有致。黃秋霞 攝
從優美的自然生態到完善的配套設施,園區為科技企業打造了理想的創業環境。記者來到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展示區看到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運動耳機、助聽器等多款可穿戴終端。作為園區招引和培育的 761家科技型企業之一,華米科技與同行優秀人才充分交流、共進,研發了全球領先的智能可穿戴技術,2021到2023年入駐三年即累計實現營收約130億元,成為園區土地、產業、創新、人才、技術等要素高效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圖為在中安創谷科技園,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多款智能可穿戴產品。黃秋霞 攝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城鄉建設用地使用較為粗放的情況,低效用地亟待提質增效。為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合肥市組織開展片區策劃,改變過往“成熟一塊,出讓一塊”的單地塊開發模式,實施統一規劃、片區收儲、整體供應,推動低效用地系統、綜合開發,打造了包河區合柴園片區改造項目。
圖為合肥市合柴園片區改造后景觀。黃秋霞 攝
圖為合肥市合柴園片區改造后景觀。黃秋霞 攝
記者來到合肥市的合柴園片區,撲面而來的是歷史與現代相交織的人文氣息:抽象風格的藝術雕塑、舊廠房改造的當代美術館、復古的服飾造型、充滿年代感的老家電……這些元素讓這里成為頗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標。
之前,該片區還是原合肥柴油機廠區和一部分城中村(含棚戶區)。合肥市通過城市空間體檢,發現該片區布局散亂、功能不合理、權屬碎片化、用地粗放,具體體現為拆遷拆不掉、收儲談不攏、原使用權人退不出、新產業進不來、配套跟不上,整體空間的利用效率低下。“有關改造工作按照規劃統籌、收儲支撐、產業導入、完善配套的思路推進。”該項目運營公司——濱湖集團總經理李銳鋒告訴記者,該片區被定位為科技文化創意綜合片區,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收儲、統一開發、統一配套、統一供應”模式,由市土地儲備中心分批次啟動片區整體收儲,統籌保障土地收儲、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等資金投入,并合理安排開發時序;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停車場、社區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公園綠地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補齊片區功能短板。
圖為合肥市合柴園片區的學校等配套設施。黃秋霞 攝
據介紹,目前,該片區出讓土地834畝,出讓收入約38億元。合柴文創園建成區已解決2000余人就業,去年的營收達到3.5億元。“通過低效用地再開發,讓‘寸土生寸金’,也提升了城市品質和活力。”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合肥市還推廣該片區的改造經驗,重點推進 13 個片區連片收儲、綜合開發,去年共盤活低效工業用地 1.04 萬畝,104 個城中村約 3.4 萬畝用地納入改造單元。
在合肥市長豐縣的比亞迪合肥基地,一臺臺數字化工業機器人高效運轉,一輛輛滿載物料的貨車來回穿梭,企業自建的高架輕軌高速運輸……到處都是忙碌生產的場景。為保障該項目用地,長豐縣盤活利用9宗1123 畝存量用地,再加上周邊新批準征收的2795 畝土地,供應給比亞迪一期項目用于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其中,在盤活利用存量用地的過程中,僅用80天就完成了土地收回合同談判簽約、收回批復辦理、權屬變更及土地掛牌出讓等工作。
圖為在合肥市長豐縣的比亞迪合肥基地,記者乘坐企業自建的高架輕軌所見景觀。黃秋霞 攝
圖為在合肥市長豐縣的比亞迪合肥基地,企業生產的場景。黃秋霞 攝
盤活土地存量挖潛能,保障土地要素促發展,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截至去年底,比亞迪合肥基地一期項目全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約 50 萬輛,年產值達 600 億元。此外還帶動了雙杰電氣、中創新航、佳通輪胎、鴻路鋼構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落戶發展。據測算,比亞迪合肥基地一期、二期、三期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近 2000 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不低于 3000 億元。
記者了解到,2022年10月,安徽省獲自然資源部批復成為全國首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省。改革期內,先后出臺35項配套政策,統籌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工作機制,探索形成“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激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等節約集約用地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各市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臺賬、掛圖作戰,推動40項重點任務等落地見效。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要不斷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力求用最少資源投入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全國節約集約利用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安徽經驗、安徽做法。(黃秋霞)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