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為了違規吃喝,將妻子的工作室改造成私人會所;“干部違規飲酒致死”后,青海嚴查違規吃喝問題……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多次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進行公開通報,多地紀委監委也陸續通報違規吃喝典型案例,對頂風違紀行為露頭就打、寸步不讓,堅決遏制違規吃喝問題反彈回潮。
在持續“亮劍”、高壓監管的態勢之下,雖然吃喝“歪風”在很大程度上被剎住,但違規吃喝問題就像“滾刀肉”具有反復性、頑固性,稍有松懈,便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近年來,一些違規吃喝“裝扮”形式,花樣百出。有的穿上“隱形衣”,由明轉暗;有的化身“變色龍”,改頭換面潛入地下;有的“亂人耳目”,藏身于內部食堂、私人會所;有的“混淆視聽”,以“考察培訓”“家庭聚會”為幌子;有的“移花接木”,變著法子“吃空函”“吃老板”“吃下級”。
違規吃喝絕非小事,“一杯酒”“一頓飯”看似無關大節,其背后往往隱藏著謀事、謀利、謀權的影子。從通報的一些案例來看,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接受宴請的不在少數,有些是一開始未看透“陷阱”落入“局”中,有些是“眼盲心瞎”,對“設局”的陷阱視而不見,甚至還有極少數人“揣著明白裝糊涂”,閉著眼睛主動往“局”中跳。
堵住違規吃喝的“嘴”,整治“舌尖上的腐敗”任重道遠。在各地披露的案例中,“老板”成了某些領導干部的長期“飯票”,通過“飯局”拉起“關系網”,大搞“圈子文化”。但是“飯局”“成本”的轉嫁,必然造成權力和利益的勾兌、交換,黨員干部缺了“底線”、失了“防線”,通過潛移默化的“吃喝”交際徹底淪落為“局中人”。
黨員干部在面對“花天酒地”“享樂奢靡”的“循循善誘”時,要有獨具的“慧眼”、清醒的“頭腦”,堅決抵制打著各種幌子、各類名義的吃請,帶頭錘煉黨性、守牢底線、防范圍獵,要時刻拉緊紀律“警戒線”,繃緊嚴于律己之弦,牢記不該吃的飯不吃,不該參加的局不參加,堅定“破局”的意識,抵制“入局”的誘惑。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少數黨員干部認為,“吃喝玩樂”的“行差踏錯”是“小事小節”,不是“大問題”,殊不知誘惑之“微”不設防,蛻變之“漸”不嚴杜,最終必然釀成大錯、鑄成大禍。黨員干部務必要攥緊紀律的“鐵拳”,果斷向“舌尖上的歪風”亮劍,向“飯局后的交易”說“不”,從“拘小節”做起,在“治未病”上下功夫,不以“吃喝”“惡小”而為之,時刻嚴守紀律和規矩。(涇縣榔橋鎮紀委書記 李淑貞)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