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意思是說寶劍的鋒利從磨礪中得來,梅花飄香是因它經歷了嚴寒淬煉,常用來教育人們要經過艱辛磨礪、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等等,說的也是同一個道理。這些是前人的經驗,也是對后人的深刻啟示。
各行各業有所成就、有真功夫的人,多是從下苦功夫走過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下苦功夫的過程,是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提升素養的過程,通過積累、升華,從而獲得真功夫。曾鞏在《墨池記》中寫道:“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有“天然”之境界,勤學苦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相傳他在池邊練習書法,以致池水變黑。若干年后,其子王獻之磨墨練字,也是用完了整整18缸水。晚清重臣曾國藩自稱少時“愚陋之至”,但他相信勤能補拙,黎明即起,每日讀史書十頁,每月作詩文數首,即使公務纏身,甚至在行軍打仗時,仍然刻苦讀書、孜孜向學。他在讀書筆記《克勤小物》中寫道:“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棟,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鐘,一銖一兩之所累也。”
“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下苦功時苦,回味卻甘甜。這個甜不單單指做成某件事,而是指下苦功夫對人意志品質的修煉可以受益一生。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了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首先,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刻苦鉆研,舍得付出,即使“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經歷時間的沉淀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辛磨礪,培養出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方能在大風大浪面前穩住神、定住氣,從而一步一步實現目標。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神速”“速成”成了熱門詞,甚至潛移默化影響到人們的心性。以時髦為宗,以速成為要,坐不得“冷板凳”的人多了;不講積累,不論抱負,滿心思走捷徑、賺快錢的人多了;心浮氣躁,急于求成,找靠山、開后門的人多了,肯沉下心、靜下氣,心無旁騖增才干、長本事的人少了。然而,這些人卻忽略了,“神速”未必能造就“神話”,下苦功夫方能學到真功夫。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胡適也說過:“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人生的道路上,秉著一股執著的韌勁,多下苦功夫、真功夫,扎扎實實打好基礎,一點一滴地磨煉,日復一日地堅持,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曹溢)
手機站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版權所有 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安徽省監察委員會 | 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郵政編碼:230091
ICP備案:皖ICP備07004725號-31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